千古風流 付諸一扇
文/青羅扇子編輯/陳鈞來源/海峽飛虹專稿
作者簡介:青羅扇子,中國暢銷小說作家。文風大氣勵志,溫暖深刻。共出版小說十幾部,其中,《重生之名流巨星》、《列女傳之鐘無艷》等已改變成影視作品,同名小說電影《青春是用來懷念的》籌備中。
“輕羅小扇撲流螢”“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歌盡桃花扇底風”……每逢夏季,這些與扇有關的詩詞就像微風一樣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中國歷來有“制扇王國”之稱,有著獨特的扇文化。從《西游記》里牛魔王妻子羅剎女的芭蕉扇,到《紅樓夢》里的晴雯撕扇,再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無論是蘇軾的宋詞,還是元曲里面的《桃花扇》,這些看似輕盈詩意的芭蕉扇、折扇、團扇、宮扇、羽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別有妙義。
容影隨性——明清時期的人物畫(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山水寄情——明清時期的山水畫(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自幼從古書中觀得文人墨客、風流俠士,酷愛攜帶一把扇子。君子捻扇一笑,那種古典之姿,清雅之氣,高潔之志,如同五千年的風,三千年的墨,一千年的竹,帶著墨香竹韻沁人心脾,令人不由得升起無數(shù)遐想。
寫文時,或是潛意識對這個字情有獨鐘,我便獨獨挑了含“扇”的四字,作為筆名。就像古人愛梅蘭竹菊四君子,因名中帶了“扇”字,故對中國的扇文化也心生好感,格外留意。“扇”字,與“善”諧音,寓意“善良”、“善行”;加上扇骨多為竹,清氣有節(jié),文人更愛在扇面上提詩作畫,托物言志,所以古人常常將扇子掛于室內(nèi),或做懷袖雅物,持扇揖讓。扇子在古代有時還會被看做是官職的象征,因為官員們多為文人。
從歷史典故來看,最早的扇子傳說為虞舜所作。晉惠帝太子太傅丞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三卷中的《古今注·輿服》,記載過“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
五明扇類似平扇,是一種形狀呈平面,不能折疊的扇子。它的作用也不是扇風納涼,而是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從而達到良好治國的目的。“五明”分別指:集思廣益,聚人守位,養(yǎng)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這是中華兒女走向人類文明的標志。
花鳥娛心——明清時期的花鳥畫2(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關于扇子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始于漢晉時期,出自史書《晉書》的第八十卷。講的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的王羲之,有一次在石拱橋邊,看見一位老嫗賣六角竹扇。王羲之心生憐憫,就在扇子上寫了幾個字。老嫗開始還有些生氣,王羲之微笑說,您只要對大家說,這是王右軍寫的,就可以賣一百錢了。老嫗依言說了,果然人人爭相買之。后來老嫗又找到王羲之,希望他題扇,王羲之只能笑而不答。
最早的扇子是從春秋戰(zhàn)國墓里面發(fā)現(xiàn)的,是細片竹子編織的竹扇,形似菜刀,一邊直,一邊呈半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這種扇子不再是五明扇那種“集思廣益”的寓意,而是真正的遮陳納涼,障日引風。當時,上到帝王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在用它。長柄的,被用于貴族儀仗,“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也就是電視劇里常見的皇帝皇后出行,那一行行被舉得高高的“障扇”,也被稱為“仗扇”。平民百姓們,只能用短把的,被稱為“戶扇”。所以從扇子的數(shù)量多少、長柄短把,也可以看出扇子在封建社會階級尊卑的含義。
西漢后期,《怨歌行》五言詩提到了一種新的扇子。“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寫的就是漢成帝的班婕妤拿著合歡扇的情景。這種扇子,又被稱為宮扇、團扇,扇面不再是宣紙、竹面,而是絹面。以扇柄為中軸,做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扇子。中原一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以山東的絹面和湖南的竹子制作的紈扇。
到了現(xiàn)在,衡量一把扇子的標準更多。從扇骨到扇面的工藝可能涉及十幾種,比如扇子的扇骨一般分為七骨、九骨、十四骨,常見的扇骨多為竹子。“竹林君子”,是文人向往的高風亮節(jié),清雅有節(jié),而且竹子制作的扇骨把玩多了,還會形成包漿,呈現(xiàn)出一種竹子特有的溫潤之意。除此之外,還有用紫檀、紅木、象牙、玳瑁等等作為扇骨的,這些就更加珍貴。
詩文詠志——明清時期的書法(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扇骨是用來固定扇面用的,類似一把扇子的骨節(jié),而扇面則是一把扇子的靈魂。扇面既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竹編;也有西漢后期的素白絹面;不過更多的,還是宣紙,有灑金、冷金、泥金等等,雅白色的宣紙之中透著點點金色,再配上后來的字畫墨跡,更有一番風雅的素美感……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等都巧奪天工,異常有名。
扇子的歷史悠久,已經(jīng)不再是實物的體現(xiàn),更多的寓意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之中。在兩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隨處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影。楊修與曹操畫扇,曹植的《扇賦序》中顯示曹操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上方竹扇;唐代的詩里有“南風不用蒲葵扇,紗帽閑眠對水鷗”,“四扇,四扇,美人并來遮面”;宋朝的詞里“扇閑螢撲袂”,也有“當熊自有匪石心,肯肩班姬秋扉薄。長門勿輕怨,視此篋中扇”;元曲四大家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寫的則是侯方域曾給李香君宮扇一柄,作為定情之物,最后李香君抗拒奸臣,血染桃花扇,千古流傳,有道是“煙波誰弔忠魂?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
而在四大名著里,扇子更是隨處可見。
《西游記》中最負盛名的芭蕉扇,有這樣的威力,“芭蕉扇本是昆侖山后,自混沌開辟以來,天地產(chǎn)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陽之精葉,故能滅火氣。假若扇著人,要飄八萬四千里,方息陰風。”芭蕉扇當然是芭蕉葉做的,一片被太上老君拿去扇風煉丹,被三味真火燒多后,變成火芭蕉扇,“一扇法力全無,二扇渾身無力,三扇可能就地化灰”。而另一片被冥河老祖送給了鐵扇公主,也就是牛魔王的妻子,“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兩者同源所出。后來《西游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唐僧四人跟牛魔王鐵扇公主的過節(jié)就圍繞著這把芭蕉扇,頗有妙趣。
《紅樓夢》里的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雙星》,“晴雯撕扇”便是出自這里的一個著名情節(jié):晴雯聽了,笑道:“既這么說, 你就拿了扇子來我撕。我最喜歡撕的。”寶玉聽了,便笑著遞與他。晴雯果然接過來,嗤的一聲,撕了兩半,接著嗤嗤又聽幾聲。寶玉在旁笑著說:“撕的好,再撕響些!”正說著,只見麝月過來,笑道:“少作些孽罷。”寶玉趕上來,一把將她手里的扇子也奪了遞與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幾半子,二人都大笑。寶玉聽說晴雯喜歡聽撕扇子的聲音,任憑她將一堆名扇撕了,這一描寫既體現(xiàn)她的天真率性,又引出了后面的悲劇。還有一節(jié),講的是石呆子收藏了古扇百余把,結果被賈赦賈璉知道了,為了這些扇子弄得對方家破人亡……
若《西游記》是古人將扇子的神威予以想象,《紅樓夢》為才子佳人命運悲劇的體現(xiàn),那么到了《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戴著高冠、手握羽扇,便是名垂千古的智者形象了。諸葛亮在《空城計》中撫琴搖扇,在《火燒赤壁》中船頭執(zhí)扇,仿佛每輕搖一下扇子,他一個個睿智的計謀便從中誕生,永遠都那么從容不迫,運籌帷幄。
中國的神話傳說里,也頻頻出現(xiàn)扇子的身影。比如八仙之中的漢鐘離,他的法器就是一柄可以驅妖逐邪的扇子,傳說能將死人復活,這是否跟太上老君、鐵扇公主的扇子有的一拼呢?而武俠小說里,無論是風流的紈绔子弟,還是清俊少俠,也喜歡用扇子作為武器,一襲白衣,一把折扇,小李飛刀就曾折扇一揮,飛出飛刀,出神入化……
中國的扇子,清雅秀致,是文人墨客的懷中雅物,本身巧奪天工的工藝技巧、人文內(nèi)涵就值得好好品味,而在悠悠五千年中,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折射出的人文情懷、文學寓意,更是令喜歡它的人鉆研不休、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