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咖啡”

華山“論咖啡”

劉慶松在家里泡咖啡招待客人。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新華網(wǎng)臺北12月6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吳濟海)高高的檳榔樹,低矮的茶壟,幢幢小樓散布其間,云林縣古坑鄉(xiāng)的華山一眼望去,就是平常臺灣茶鄉(xiāng)景觀。但沿著山路上行,路旁一座座小院招牌上都寫著“咖啡”兩字,告訴來客這里不平常——臺灣這座華山不論劍,只論咖啡。

 

北回歸線上的古坑鄉(xiāng),舊稱“庵古坑”,意為“溫暖的古窩”。這里海拔、雨量、日照均適宜咖啡樹生長,早在日據(jù)時期,日本人就發(fā)起種植咖啡,種出的咖啡豆烘焙、萃取后甘甜香濃又不苦澀,別具風味。古坑因此成為臺灣咖啡的“溫暖古窩”,但當時,古坑咖啡基本都銷往日本。

 

由于種植面積狹小、勞動力成本高,島內消費市場很小,出口又競爭不過中南美洲的咖啡園,古坑咖啡種植業(yè)達不到規(guī)模經(jīng)濟,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漸漸沒落。當?shù)剞r(nóng)民紛紛轉種茶葉、橙子、柑橘等經(jīng)濟作物。

 

劉慶松就是其中之一。66歲的他曾中途改種了十七八年的茶葉,直到年過半百又重拾舊業(yè),為的是“圓童年的夢想”。

 

“別人是喝咖啡長大的,我是吃咖啡長大的。”劉慶松說,“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有零食。姐姐會偷摘新鮮的咖啡果給我吃,咖啡豆外面有一層果膠,特別甜”。

 

消費市場的成熟,也是劉慶松重拾舊業(yè)的動因之一。他說:“臺灣已經(jīng)有喝咖啡的風尚,我們這里以前有種植傳統(tǒng),為什么不自己種看看?”

 

華山“論咖啡”

劉慶松在家門前曬咖啡豆。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在臺北街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在2012年一項媒體評選中,臺北名列全球十大最佳品嘗咖啡的城市。但臺北的咖啡館大多使用進口咖啡豆。

 

為獨辟蹊徑,劉慶松開辟了古坑鄉(xiāng)最早一處咖啡種植園,這種“庭園咖啡館”的新形態(tài),以優(yōu)質品種和烘焙手法吸引城里人上山喝咖啡。

 

劉慶松說,古坑咖啡產(chǎn)量有限,成本也比進口咖啡豆高,一杯成本價要200元(新臺幣,下同),所以不能“走量”。“我們要走精致特別的路線。你到古坑來不僅喝到好喝的咖啡,而且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景,親自到咖啡園里體驗種植、采摘、加工全過程。”

 

劉慶松們的“變法”很快取得成功。現(xiàn)在古坑鄉(xiāng)共有64家庭園咖啡館,其中20多家擁有自己的種植園,咖啡產(chǎn)業(yè)還帶動了當?shù)孛袼?、餐廳的發(fā)展。每逢周末節(jié)日,從華山山腳到山上的“咖啡公路”上,汽車排成長龍。

 

種咖啡的風潮也漸漸在全臺興起,目前島內咖啡種植面積已有約1000公頃。古坑雖然僅占5.4%,但依然是臺灣咖啡迷念念不忘的“圣地”。劉慶松告訴記者,他家的咖啡館鼎盛時期一天最多有15萬元的收入。

 

華山“論咖啡”

劉慶松在查看咖啡豆成熟情況。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近年來,因為年事漸長,劉慶松夫婦縮減了咖啡館生意,僅在周末接待預訂的客人。除了照料1.5公頃的咖啡園,他還去農(nóng)業(yè)部門組織的培訓中心,向其他農(nóng)戶傳授咖啡種植和加工的經(jīng)驗。每年的“古坑咖啡節(jié)”,劉慶松均擔任咖啡烘焙大賽評委,熱心于推介古坑咖啡。

 

他家的咖啡種植園,最近一兩年也常常接待來自大陸的訪客。“大部分是來參觀如何做農(nóng)業(yè)開發(fā)和有機種植的。”劉慶松說,大陸市場很大,如果自己年輕20歲一定會去云南種咖啡,現(xiàn)在有心無力,只能鼓勵臺灣年輕一代去開拓。

 

“我個人特別看好云南的小??Х?,那里海拔高、環(huán)境優(yōu)美,咖啡果質量不錯。只要加工技術到位,好好推廣,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說,據(jù)他所知,現(xiàn)在有一些臺灣人到大陸去種植咖啡和開設咖啡加工廠。

 

夕陽西下,從華山俯瞰云嘉南平原,城市的燈光漸次亮起,與天上繁星連成一片。告別劉慶松時,記者手中的那杯咖啡正好喝完,但余香卻久久留在口中和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