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講動聽的中國故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 網(wǎng)絡圖

 

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以研究中國歷史蜚聲國際,同時也是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近日,他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出版的新書《胡若望的疑問》和《曹寅與康熙》與讀者見面,并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暢談治學心得。

 

因父母喜愛藝術與歷史,史景遷6歲時就接觸到中國畫,后又跟隨學者房兆楹學習。學習期間,房兆楹不僅給他起了史景遷(學習歷史景仰司馬遷)這個中文名,還給他一個很有趣的提示:觀察中國歷史,很多正史中記載的老生常談、人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像彩虹一樣有不同的顏色,從不同的角度看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東西。

 

作為一個在美國研究中國歷史的英國人,史景遷本來就處于跨文化的語境中,關注文化交流正是他的著力點之一。他的《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不僅寫來華西方人記錄的中國經(jīng)歷,也寫沒來過中國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國。

 

研究中國歷史,語言問題不可回避。史景遷看的材料主要是中文,文言文和白話文他都學過,甚至還曾想學滿文。他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獲得大量一手資料,包括康熙的朱批奏折原件。“這對我的研究項目簡直是天大的恩賜,從這些材料中我可以了解康熙皇帝批閱奏章時的情況。”史景遷說。

 

史景遷不止一次表示喜歡康熙。“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寫作中國歷史的過程,如果要選擇一個歷史人物做朋友,我依然會選擇康熙。理由很多,比如他相當靈活,是第一個一對一接見西方人的皇帝,甚至還學了一點外語。”結合史料檔案,史景遷在《曹寅與康熙》一書中描寫了康熙的治術,同時也勾勒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發(fā)揮歷史想象,充分展現(xiàn)了康熙的喜怒哀樂,讓西方讀者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皇帝。

 

對于歷史人物尤其是個體的觀照,是史景遷著作的顯著特色。他的《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以山東郯城的地方志、黃六鴻的《?;萑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史料基礎,探討清初老百姓的生活環(huán)境與想象空間,從宏觀的天下全相與中西文化觀照,推移鏡頭至偏僻鄉(xiāng)間農(nóng)民與農(nóng)婦的生活,通過現(xiàn)實與虛構特寫,重組了17世紀山東農(nóng)村的生存處境。

 

史景遷認為,會講故事是歷史學家的重要素質(zhì),歷史學家在寫作時既要精確,又要在細微處展現(xiàn)深刻。

只有這樣,才能講出精彩而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