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農牧文化融合展鄉(xiāng)村振興新風采——臺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從此,全國各地都在切實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我是從臺灣來大陸求學的學子,在廣州讀研期間參訪過許多個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區(qū),每到一處都是驚嘆不已,驚訝當地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模式,佩服當地人民的實干精神。我寫過一篇文章《“臺青黃河游記”手記:我看大陸鄉(xiāng)村振興》,文章講的就是我在河南農村參訪的經歷,村子里的干部群眾如何以產業(yè)帶動鄉(xiāng)村振興,使傳統農村一展新顏。今年八月下旬,我跟隨海峽飛虹中文網《兩岸新發(fā)現》節(jié)目組踏足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探訪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兩個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以文旅特色為主的九十九泉度假村、以研學與觀光特色并行的南村現代農業(yè)科技觀光示范園。

 

九十九泉度假村位于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輝騰錫勒草原旅游區(qū),是一座屹立在蒼茫草原深處的蒙古族風情度假村。幾百座蒙古包外形的建筑,在一片草原綠意中交織出經濟發(fā)展與游牧文化相結合的美麗圖畫。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以及保護草原生態(tài)的需要,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傳統蒙古包已經很少有了。傳統的蒙古包頂子是圓形的,用木頭搭架子,里面是羊毛氈毯、外面蒙著牛馬等牲口的外皮,全部用牛筋制成的繩子固定,里面沒有衛(wèi)浴設施,現代人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我們這次住宿的是改良后的蒙古包,磚砌水泥替代了動物毛皮,抵御強風和多變天氣的功能更強了,里面有衛(wèi)生間兼具洗澡功能。當然,改良后的蒙古包仍然保留著蒙古族人民的傳統裝飾元素,讓游客可以體驗游牧民族的傳統文化。

 

農牧文化融合展鄉(xiāng)村振興新風采——臺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三

 

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風情酒店

 

晚餐的時間到了,主人安排的前菜讓我們都很驚訝,因為它就象在臺灣夜市吃臭豆腐時配的泡菜。經過了解才知道,九十九泉度假村的老板是一位臺灣同胞!用過餐,我居然見到了老板本人,他六十來歲,我們吃的泡菜就是他帶過來的家鄉(xiāng)味道。老板告訴我,二十幾年前他來到卓資縣考察商機,一下車就被自然美景震撼了:遠處的地平線將藍色的天際與遼闊的草原劃分開來,于是認定此處就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他將在這里開啟自己人生新的旅途。憑借著一腔熱愛,這位老板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開始建設他夢想中的度假村,一個蒙古包、又一個蒙古包……,到現在,已經浩浩蕩蕩地建設了兩百多個蒙古包,擁有兩萬畝封閉式草場,形成一個旅游設施完備的草原風情旅游度假村,極大地帶動了附近村民的就業(yè),也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農牧文化融合展鄉(xiāng)村振興新風采——臺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三

 

九十九泉度假村邊上供游客騎行的馬匹

 

除了提供食宿和餐飲,九十九泉度假村還設有騎馬、蒙古勒勒車、山地自行車、馬術訓練、射箭等豐富的體驗項目。我們抵達的時候是大約下午五點,看見供游客騎乘的馬匹無人帶領但是自動成群結對地回到馬廄休息??垂苓@些馬兒的牧民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他說,馬兒已經形成了雷打不動的作息規(guī)律,早晨八點群聚而出,下午五點魚貫而回。我想,能將馬兒訓練得如此紀律嚴明,牧民們肯定沒少下功夫。這位牧民大哥說,現代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讓他們在放牧的基礎上增添了旅游收入。九月快到了,新的學年又要開始了,他該給孩子們準備學費了。他的孩子在縣城里讀書,希望孩子們能好好學習,將來考上更好的學校。從牧民大哥真切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孩子最摯愛的關切。

 

結束了卓資縣的行程,我們前往察右前旗。通過這次參訪,我明白了“旗”就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獨有的縣級行政單位,級別相當于地級市所轄的區(qū)、縣(或自治縣),這是我在臺灣上學時所不知道的知識。南村,是察右前旗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成功經典案例。南村現代農業(yè)科技觀光示范園是一個集觀光、科研、研學、休閑為一體的室內大棚,占地一萬平方米。由玻璃溫室建成的園區(qū)常年恒溫,劃分為幾個區(qū)域,有觀賞功能的植物區(qū)、鸚鵡園,有精細農耕的研究區(qū),有農牧特產展示區(qū),還有具備教育功能的多媒體互動區(qū)等。農業(yè)科普區(qū)給游客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農作物、了解農作物、普及農業(yè)科技知識的機會。在這里不僅可以進行農業(yè)采摘、觀光,還可以體驗濃郁的蒙古族風情。我看到許多游客帶著孩子在觀光示范園里游玩。園區(qū)之外,建有菜田托管與玉米迷宮,讓來自城市的游客在親近自然之余有自己動手實操的機會。此外,配套酒店、燒烤體驗、篝火晚會一應俱全。

 

農牧文化融合展鄉(xiāng)村振興新風采——臺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三

 

南村現代農業(yè)科技觀光示范園區(qū)的精細化農作澆水研究示范

 

農牧文化融合展鄉(xiāng)村振興新風采——臺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三

 

南村現代農業(yè)科技觀光示范園區(qū)的農業(yè)種植展示

 

這趟內蒙古之行,我見到了兩種鄉(xiāng)村振興模式,在文旅經濟的探索中,不忘與農牧文明的深度碰撞,把特色農業(yè)、牧業(yè)與現代旅游業(yè)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新風貌。這道風貌使得內蒙古自治區(qū)在留存?zhèn)鹘y與經濟發(fā)展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樹起了祖國北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標桿。(作者并供圖:謝建鋐)

臺媒:只怪菠蘿“長錯地方”

2023-07-14

臺媒:只怪菠蘿“長錯地方”

 

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12日發(fā)表題為《只怪菠蘿長錯地方》的文章。文章指,臺灣農產品對大陸出口正成為綠營政治操弄的犧牲品。全文摘編如下:

 

6月底大陸宣布將恢復臺東釋迦進口,大家關注大陸暫停進口的其他農產品是否可以跟進,尤其是受影響最巨的菠蘿。殊不知,釋迦之所以能解禁,主要系臺東縣政府積極協助完善釋迦質量管控,直到符合大陸檢疫標準,并與大陸多次溝通,始能排除出口障礙。反觀,臺當局農業(yè)主管部門與菠蘿主要產地的綠色執(zhí)政縣市只會將問題歸咎于大陸,而不愿意設法解決出口障礙。

 

臺灣產菠蘿果肉甜美多汁,曾是出口額最高的水果。根據統計,臺灣多達18個縣市生產菠蘿,其中又以南部縣市為主,屏東縣年產量12.4萬噸居首,臺南市、高雄市、南投縣與嘉義縣產量均逾5萬噸。

 

據統計,臺灣菠蘿年產量約40萬至55萬噸,2015年以前主要以內銷為主,出口量不到2%,直到2015年起對大陸市場出口驟增,一舉突破2萬噸,2019年更突破5萬噸,占臺灣地區(qū)菠蘿出口比重的97%,占總產量的12%,均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但大陸海關總署從2021年3月起,因臺灣菠蘿多次檢出有害生物,暫停臺灣菠蘿輸入。

 

大陸是臺灣地區(qū)農漁產品外銷最具優(yōu)勢的市場,實應盡速解決出口障礙。然而臺當局農業(yè)主管部門負責人陳吉仲只會指責大陸,怒嗆大陸做法不符規(guī)范,揚言向世貿組織(WTO)提出申訴,至今卻只提出毫無效果的“關切”,而非啟動“爭端解決機制”。臺當局農業(yè)主管部門的政治舉動無益解決問題,反治絲益棼。

 

事實上,大陸的做法符合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且臺灣菠蘿銷往其他市場也有介殼蟲問題。澳大利亞為防堵介殼蟲,要求臺灣菠蘿須去除冠芽且全面熏蒸始得出口;日本海關屢次發(fā)現臺灣菠蘿有介殼蟲、蛾類等蟲害,要求以溴化甲烷熏蒸。澳日的處理方式,均對菠蘿產生極大傷害,影響賣相與保鮮期,但未見臺當局農業(yè)主管部門提出抗議,唯獨痛批對岸,政治鑿痕斑斑。

 

屏東縣、臺南市、高雄市、南投縣與嘉義縣等5大菠蘿產地,除南投以種植的土菠蘿為大宗,主要用于制作鳳梨酥,鮮少出口,其余4大縣市皆為民進黨執(zhí)政縣市,意識形態(tài)作祟下,不愿如臺東縣政府協助改善蟲害問題,恢復出口大陸市場遙遙無期。

 

本月8日島內各政黨都有安排農業(yè)活動,其中民進黨2024參選人賴清德至臺南永康區(qū)成立“農會后援會”,會中只字不提南部各縣市急需解決的菠蘿出口障礙;而國民黨的侯友宜參選人同日則赴家鄉(xiāng)嘉義縣民雄的菠蘿田,了解菠蘿外銷困境,并承諾未來會協助克服出口問題。

 

從臺東縣政府處理釋迦經驗可以得知,檢疫問題可以用科學方式排除,臺當局農業(yè)主管部門卻刻意泛政治化。菠蘿外銷受挫,價格已連續(xù)3年下滑,致農民血本無歸。

 

同樣是出口型農產品,因當地政府全力協助,釋迦順利克服出口障礙,卻被陳吉仲痛批;無奈菠蘿長在綠營執(zhí)政縣市,儼然成為政治犧牲者。

展開全文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2022-09-13

秋收臨近,內蒙古赤峰市馬鞍山村村民鄭杰,頭頂烈日,給山坡上的2畝葡萄園澆了一遍水。再過幾天要收摘葡萄了,今年他靠葡萄能收入6000元左右。

 

除了種地,59歲的鄭杰還有一份重要工作——護林員,負責巡護村里500畝的林地。

 

馬鞍山村森林覆蓋率達90%,是內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構筑萬里綠色長城努力和成效的縮影。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tài)的內蒙古,正成為中國北疆一道亮麗風景線。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這是2020年10月27日拍攝的烏梁素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保護好草原,生活才能更好”

 

科爾沁右翼前旗桃合木蘇木,丘陵連綿,河湖瀲滟。連片草地被整齊地“畫”上小方格,形成一道獨特風景。

 

“小方格是蘆葦沙障,里面的草是人工撒播的草種長出來的。”桃合木蘇木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局長布仁賽音說,以前沙化嚴重的地方,現在披上了茂密的小草。

 

去年5月,桃合木蘇木啟動草原生態(tài)修復項目,投資900萬元,采取自然封育恢復為主、人工干預修復為輔的綜合措施,治理退化草原6萬畝。

 

監(jiān)測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科右前旗草原植被蓋度增加28.67個百分點。旗域內河流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這是2022年8月16日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拍攝的科爾沁沙地造林成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華維光 攝)

 

在科右前旗烏蘭毛都大草原,不時可見成群的牛羊。這里按16畝一只羊、80畝一頭牛的標準核定草原載畜量,牧民獲得每畝近4元的草畜平衡補貼。

 

蒙古族牧民薩仁高娃有1萬多畝草場,又租賃1萬畝,還有200畝地退耕還草。她家養(yǎng)了100多頭牛和近700只羊,數量與過去相比減少一半。“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保護好草原,生活才能更好。”她說。

 

薩仁高娃雇了兩個羊倌兒,自己把精力用于奶制品合作社。在她家旁邊,一個占地330平方米的奶制品生產車間剛運營1個多月。

 

“我們生產奶豆腐、酸奶、奶酪等,帶動牧民增加收入。”薩仁高娃說。

 

科爾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過去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嚴重。

 

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告訴記者:“過去春季一到,沙塵暴經常一刮好幾天,門底下和窗臺上都是沙子。”

 

白吉林白乙拉曾是貧困戶,住了20多年的土房子下雨就漏水。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搬進了政府建的80平方米磚房,還配有牛棚。這年,當地全面禁牧,他的牛開始圈養(yǎng)。

 

幾年前嘎查沙化地種植的1500畝沙棘林,現已長到1米多高。56歲的白吉林白乙拉是護林員,經常給村里人宣講生態(tài)保護。近幾天,他與村里4人合伙收割青貯玉米,為牲畜備草料。妻子劉孟蘭農閑時在家做蒙古族傳統刺繡,美麗草原是她常用的圖案。

 

嘎查黨支部書記金扎拉嘎給記者算了筆賬:全村養(yǎng)育2800多頭牛,圈養(yǎng)后養(yǎng)牛成本高了些,但改良的肉牛品種每頭比以前多賣兩千元左右;沙棘林生態(tài)效益已顯現出來,明后年就會見到經濟收益,按畝產100公斤沙棘果計算,1500畝可產約15萬公斤,每公斤能賣十四五元。這筆收入很可觀,集體經濟將隨之壯大。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這是2022年6月23日拍攝的烏蘭毛都草原上的牧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目前,科右中旗全旗沙化土地有效恢復比例為9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7年的35.17%提高到70%。

 

數據顯示,10年來,內蒙古累計造林1.22億畝、種草2.86億畝,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畝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xù)減少。

 

“農田是自家的,環(huán)境是大家的”

 

晨光灑在平靜的烏梁素海湖面上,鳥鳴清脆。

 

湖畔,烏拉特前旗賽湖洞嘎查的劉秀珍,跟幾個老姐妹伴著音樂節(jié)奏,歡快地舒展身體。

 

“我們農閑時經常來晨練或散步,這里空氣好。”51歲的劉秀珍說。她家里窗明幾凈,家具嶄新,窗臺上擺滿鮮花、綠植。

 

“這幾年烏梁素海環(huán)境變好了,我們才把房子裝修了。前幾年周邊的環(huán)境太差,想搬走。”劉秀珍說,以前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可難聞了,現在水清了,魚多了,鳥也多了,從未見過的鴻雁去年來湖里過冬。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天鵝在烏梁素海水面上嬉戲(2020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位于黃河河套灌區(qū)的烏梁素海面積293平方公里。上世紀90年代起,湖區(qū)污染不斷加劇,并暴發(fā)大面積黃藻。長期農田過量施肥是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起,當地通過獎補激勵、農技推廣等手段,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工作,引導農民和企業(yè)綠色生產,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

 

“農田是自家的,可環(huán)境是大家的。我們要把自己的土地保護好。”劉秀珍的80畝地由玉米改種小麥,用農家肥,人工拔草,不蓋地膜。

 

她家的小麥已申請為無公害產品,售價比普通小麥高,再加上政府補貼,一年下來能增收4萬元。

 

阿拉善盟境內的賀蘭山腳下,草木蔥郁,偶有幾只壯碩的巖羊奔跑而過。當地人說,近期還有珍稀動物雪豹出沒。

 

賀蘭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規(guī)模開采煤炭,因企業(yè)生產方式落后、環(huán)保意識不強等,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加上過度伐木和超載放牧,林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嚴重。

 

2016年起,阿拉善盟在賀蘭山保護區(qū)及周邊強力開展環(huán)境整治行動,3年間拆除57家洗煤廠,永久性封閉歷史遺留的67個煤礦井硐,并通過覆土、種草等方式,完成礦區(qū)渣臺治理1150萬平方米。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2022年7月11日拍攝的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夏日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現在賀蘭山生態(tài)保護良好,與20年前相比,森林邊緣向前推進5米到10米。”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哈拉烏工作站副站長李東說。

 

數據顯示,2021年,內蒙古全區(qū)空氣優(yōu)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提高3.7個百分點;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優(yōu)良水體比例較2016年提高22.9個百分點。

 

荒山變“金山” 沙坑變“寶盆”

 

赤峰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馬鞍的山而得名??拷蹇诘呐品?,整潔平坦的道路兩側是狹長的一片花海。村里磚瓦房錯落有致,綠樹掩映。一處小山坡上,游客接待中心設施正在建設中。

 

10多年前,這里可不是現在的樣子。由于開墾山林和過度放牧,“山上光禿禿的,一下大雨就發(fā)洪水,石頭都沖下來了。”原村黨總支書記張國志說。

 

“我們定了‘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誰栽誰有’的政策,調動大家積極性,鼓勵植樹造林。”張國志說。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這是2019年7月15日拍攝的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馬鞍山村累計退耕還林和綠化3000畝。山綠了,榛子、蘑菇和山杏等山貨為村民帶來收入。直播賣貨的青年杜忠偉說,去年他采野蘑菇就賺了1萬元。

 

山葡萄和旅游成了村主導產業(yè)。全村種植山葡萄3500畝,建起兩個葡萄酒廠。2017年馬鞍山村摘掉貧困村帽子。去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9萬元。

 

近幾年,馬鞍山村人居環(huán)境顯著改善。全村改造了190戶群眾的廁所,還設立分類垃圾箱,村民環(huán)保意識增強了。

 

“我們將繼續(xù)增綠,打造5A級景區(qū)。”村黨總支書記劉葉陽說。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內蒙古農牧區(qū)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農旅融合、綠色發(fā)展路子。從烏蘭浩特市市區(qū)驅車10多分鐘,便到了高根營子嘎查。經過一片稻田,熱鬧的水上樂園映入眼簾。大人帶著孩子在沙灘上、淺水中玩耍。附近是一列“鄉(xiāng)村振興號”火車餐廳。

 

嘎查干部介紹,這段地是洮兒河的舊河道,后來變成廢沙坑、垃圾場。2019年以來,政府利用幫扶資金等對舊河道進行生態(tài)修復和治理,建成神駿灣生態(tài)體驗區(qū),吸納村民35人就業(yè)。運營方每年保底分給村集體45萬元,并按收入比例給村集體分紅。

 

“沙灘很適合小朋友玩耍。湖面也非常美。”18歲的邱藝帶著妹妹在景區(qū)乘坐游船后對記者說。她們和親戚共12人從市區(qū)到這里游玩。

 

在景區(qū)巡邏的高根營子嘎查農民彭殿啟,戴著太陽帽,穿著保安服,樂觀、干練。他把地轉給兒子種,房子出租給一個糕點廠,自己和老伴住在城里小兒子家。

 

“前些年這里臭烘烘的。誰想到‘破沙坑’現在變成了‘聚寶盆’?”60歲的彭殿啟笑著說。他每天騎電動摩托上班,月工資4500元。

 

“以前窮嗖嗖,吃不上穿不上,現在不能說富得流油,也達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了!”他感慨,是黨的好政策讓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景區(qū)建設項目負責人介紹,這里將來還要搞冰雪旅游,打造民宿一條街、露營地等,會吸納更多村民就業(yè),更好地實現、提升綠水青山的價值。

 

“還是靠森林吃飯,但方式不同了”

 

呼倫貝爾廣袤的草原上,馬牛羊群悠閑地吃草。機器打好的圓柱狀草捆,一個個間隔有序地躺在草地上,等待主人運走。這是牧民們?yōu)樯笤蕉龅膬?,也賣到別處。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2022年7月25日拍攝的呼倫貝爾草原上打好的草捆。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位于呼倫貝爾根河市的大興安嶺林區(qū),彩葉鋪展,眼下正是“采秋”時節(jié)。松子、蘑菇、松茸等山貨,成為當地人增收的來源。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北岸林場的工人們,忙著在山上刨坑,為明年春季栽樹做準備。

 

“現在生態(tài)保護是我們的主業(yè)。”58歲的北岸林場工隊長周義哲說。過去,他們的主業(yè)是木材生產,2015年大興安嶺林區(qū)全面停伐后,他從砍樹轉為看樹,負責林木防火、撫育、補植補造和管護。

 

在大興安嶺西南的阿爾山市,周長河老兩口2017年告別“板夾泥”房,住進新樓房。整潔的客廳里,墻上掛著“家和萬事興”的牌匾。老伴周秀榮喜歡與姐妹們一起跳廣場舞。

 

周長河今年71歲,是退休林業(yè)工人。他曾負責維修運送木材的小火車,至今清晰記得林區(qū)實施封山育林時拆除小火車道的場景。

 

“當時心里不是滋味,擔心沒有什么活干了。但封山育林是為了子孫后代,維護生態(tài)平衡,人人有責。”他說,退休后每年到山里采蘑菇,看到樹高了、林密了,打心眼里高興。

 

干了一輩子林業(yè)的老周對保護森林很用心。他去山里的時候,提醒周邊人注意防火;看有外來挖野菜的,告訴他們不要把根兒一塊薅出來。

 

如今,旅游已是阿爾山的支柱產業(yè),當地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事相關服務業(yè)。

 

塞外北疆生態(tài)協奏曲——內蒙古見聞

 

2022年7月24日拍攝的阿爾山市周邊的林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姜慧鑫是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名管理人員,負責游客安全、植被保護和環(huán)境衛(wèi)生。他的父親從1987年起在林場擔任油鋸手。“天不亮,父親就背著油鋸出去伐木,晚上很晚才回來,很辛苦。”姜慧鑫說,“后來可采的成材林越來越少,春秋兩季的大風天和沙塵天越來越多。”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他的父親由伐木工轉為護林員,栽樹育林,種植沙棘。在公園,姜慧鑫提醒游人不要破壞樹木和亂扔垃圾。在家,他經常教育5歲的兒子尊重、保護大自然。

 

“我給他講,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要愛護它們。”姜慧鑫說。

 

“我們還是靠森林吃飯,但方式不同了。有森林有美景,旅游發(fā)展起來了,生活更美好了。”他說。(參與采寫:于嘉、王健、勿日汗)

 

(王進業(yè) 殷耀 李來房)

展開全文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2023-06-20

阡陌交通,繪出“詩和遠方”

 

行在路上,沿途俱是風景

 

6月20日

 

交通運輸部公布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

 

北京、河北、江蘇、浙江、山東、河南、

 

湖南、重慶、貴州、新疆

 

等省份的10條農村公路入選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農村公路不僅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

 

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也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新引擎

 

讓鄉(xiāng)村建設與旅游發(fā)展相得益彰

 

這里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

 

也有讓人熱淚盈眶的人文故事

 

一起來看看吧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策劃:王宇、齊中熙、陳菲

 

記者:葉昊鳴、魏弘毅

 

編輯|制圖:賈稀荃

 

圖片來源:交通運輸部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支持單位:交通運輸部  

展開全文

中國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獲頒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xiāng)村”

2023-03-14

當地時間12日下午,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xiāng)村”頒獎儀式在沙特西部城市歐拉舉行。來自中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獲頒“最佳旅游鄉(xiāng)村”。

 

中國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獲頒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xiāng)村”

 

廣西大寨村坐落于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龍脊梯田之上,有長達2300多年的梯田耕種歷史,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重慶荊竹村則處于武陵山腹地,優(yōu)渥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景觀的多樣性,漢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xiāng)村”評選始于2021年,旨在通過旅游促進鄉(xiāng)村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2022年共有來自57個國家的136個候選鄉(xiāng)村參選,最終32個鄉(xiāng)村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遞村,中國已有4個鄉(xiāng)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xiāng)村”,總量居亞太第一、世界第三。

 

(總臺記者 李超)

展開全文

臺青“沉浸式”體驗貴州鄉(xiāng)村尋合作機遇

2023-08-23

“不到韭菜坪,枉游貴州山!”登上貴州之巔韭菜坪,領略“一覽眾山小”絕美風光后,臺灣青年翁鼎鈞不禁發(fā)出感嘆。

 

22日,參加大江論壇·第六屆兩岸青年成長創(chuàng)業(yè)論壇的40余位臺灣青年,結束為期3天的“沉浸式”貴州畢節(jié)鄉(xiāng)村體驗之旅。其間,他們登上“貴州屋脊”韭菜坪享清風拂面、去阿西里西大草原賞日落美景、進織金洞觀溶洞奇觀、到社區(qū)體驗農家生活……

 

“90后”的翁鼎鈞是第一次來貴州,他發(fā)現貴州比想象中發(fā)展得更好,不管是城市建設還是鄉(xiāng)村發(fā)展,吸引了許多游客觀光旅游,“好多老人和小孩都來爬韭菜坪,觀光步道上擠滿了人。”

 

與韭菜坪相距20多公里的阿西里西大草原,臺青們看到,人們悠閑地騎在馬背上,在草原上放風箏,或搭帳篷露營。臺青們坐在車里一邊欣賞草原日落,一邊體驗刺激的波浪公路“飆車”。

 

“不來實地看,根本不知道大陸的大好河山有多美,登高望遠格局會更大。”正在北京創(chuàng)業(yè)的臺青徐韜說,臺灣年輕人應該多來大陸走走看看,特別是走進鄉(xiāng)村會看到大陸的發(fā)展與變化。

 

“打卡”貴州畢節(jié)旅游景區(qū)之余,臺青們還走進畢節(jié)市織金縣貓場鎮(zhèn)龍?zhí)渡鐓^(qū)。舒適的健身步道、碧綠的稻田、蜿蜒清澈的河水……龍?zhí)渡鐓^(qū)的新貌被臺青呂純純一一拍下并發(fā)到社交媒體上。她的配文是“美好鄉(xiāng)村,生態(tài)自然”。

 

臺青還走進畢節(jié)市赫章縣金銀山街道的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參加“兩岸一心·筑夢遠航”臺灣青年助力赫章搬遷安置社區(qū)學子圓夢計劃捐贈儀式。他們把精心準備的筆記本電腦送給即將上大學的學生,為鄉(xiāng)村學子出一份力。攝

 

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里,有一間充滿“寶島風情”的圖書室,阿里山、宜蘭、新竹……每個書架都由一個臺灣的地名或景區(qū)命名,臺青得知原因后既驚訝又感動。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為了表達對臺盟人的敬意,更為了讓赫章的孩子增進對臺灣的了解。金銀山易地搬遷社區(qū),是中國70個萬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為解決搬遷兒童無人看護輔導等問題,臺盟中央組織盟員捐款105萬元人民幣建設了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里面不僅有舞蹈室、音樂室,甚至還有一臺以巧克力為原材料的3D打印機。

 

在廣東創(chuàng)業(yè)的臺青黃宗仁是第二次到訪畢節(jié),他說,自己見證了畢節(jié)從脫貧攻堅收官后的鞏固鄉(xiāng)村振興成果,到現在的政企合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畢節(jié)民眾已逐步過上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發(fā)展、可致富的美好生活。

 

黃宗仁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合作機遇。“我現在從事農業(yè)生物科技工作,比如土壤改良劑,可以增加土壤所需的礦物質改良土壤,目前已在葡萄和枸杞種植上取得良好效果。”黃宗仁說,畢節(jié)這邊種植有許多水果以及中藥材天麻,希望能與當地政府及農業(yè)部門進行交流合作。

 

從事大數據與智能制造工作的臺青馬仁宏,也希望此次貴州之行,能與貴州在智能制造方面有合作機會,進一步開拓市場。(作者 周燕玲)

展開全文

中國鄉(xiāng)村體育紅火備受外媒關注

2023-08-07

據巴西環(huán)球在線網站8月4日報道,“村超”這個風靡中國的農村小型足球錦標賽已成為鄉(xiāng)村振興工程的一部分。

 

報道稱,中國人對足球的熱情與日俱增。今年,除了阿根廷球星梅西6月率隊來華對陣澳大利亞隊的友誼賽以及中國女足參加世界杯所創(chuàng)造的熱度外,另一個與足球相關的現象也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小縣城榕江舉行的比賽。

 

那就是村超聯賽。決賽于7月29日舉行。參賽的是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20支球隊。球員們都是該地區(qū)的勞動者:小農戶、學生、商人、司機,年齡在15歲到50歲之間。

 

楊亞斌就是其中一員,他是一名農民,也是冠軍隊車江一村的隊員。楊亞斌說,他從小就熱愛足球運動。“每天早上我都會去田里。但不管農活有多苦、多累,我還是會抽時間去踢足球。”

 

報道稱,這是村超第一次獲得全國乃至國際關注。今年5月錦標賽開鑼后,比賽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走紅,擁有38.5萬居民的榕江迎來了近100萬游客。7月29日,榕江擠滿了來觀看決賽的人。決賽與所有比賽一樣,是免費入場的。

 

體育老師、榕江縣足協副主席賴洪靜是此次賽事的當地組織者之一,他表示這項賽事“為榕江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大大增強了我們當地的凝聚力”。

 

據報道,僅在錦標賽開賽當月,榕江旅游業(yè)就創(chuàng)收超過12億元人民幣。當地居民組織起了整個賽事:球隊、比賽日程、規(guī)則和獎品——由該地區(qū)農民養(yǎng)殖的牲畜。

 

來自車江一村的冠軍隊獲得一頭牛,亞軍忠誠村隊獲得的是3頭豬。第三名場壩村隊贏得3只羊。第四名新中村隊則獲得了鵝。裁判、邊裁和獲得各最佳獎項的球員們也獲得了雞。

 

當地政府提供后勤支持、電力、通信、安全、醫(yī)療等服務。賴洪靜老師說:“當地足協以及侗族和苗族文化的研究會組織了比賽。關于資金,我們拒絕一切形式的商業(yè)化、贊助和盈利。”

 

報道稱,該活動是鄉(xiāng)村振興這一更大工程的一部分。根據這項政策,中央政府制定了到2035年培育超過100個鄉(xiāng)村體育賽事的目標。

 

鄉(xiāng)村振興是中國鞏固近年來脫貧攻堅成果的戰(zhàn)略部署。它也是中國現代化工程的一部分。

 

榕江縣是2020年中國最后脫貧的縣之一。從2012年到2020年的8年間,中國有近1億人脫貧,而這場脫貧運動的指導內容之一就是確保人民不返貧。推動鄉(xiāng)村體育和鄉(xiāng)村旅游是中國針對這一挑戰(zhàn)采取的應對措施之一。

 

而法新社8月5日發(fā)自貴州省臺盤村的報道注意到,鄉(xiāng)村籃球賽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

 

報道稱,數以千計喧鬧的中國籃球迷擠滿燈火輝煌的體育場,急切地等待為參加決賽的球隊加油助威?,F在幾乎已經是臺盤村——位于貴州西南的一個偏遠村莊——的午夜時分,但經過周末的忙活,這場冠軍爭奪戰(zhàn)才剛剛開始。

 

高高的主看臺上,伴隨著人們的說話聲不時響起敲打鍋和盆的聲音,而與此同時,數百萬網友和社交媒體用戶也正屏住呼吸,等待著爭球開賽。

 

這里是中國的鄉(xiāng)村籃球賽,近年來這種草根活動從一種不起眼的地方傳統變成了一個網紅賽事。

 

據報道,“村BA”的球員們都是業(yè)余愛好者,而比賽的獎品就是烤肉。但正是這項賽事展現出的純粹熱情讓球迷和球員著迷。

 

現年30歲的夏文賢(音)是他所在的高定村(音)球隊的一員。在準備比賽時,夏文賢說:“我們的‘村BA’和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賽)、NBA(美國男子職業(yè)籃球聯賽)一樣有競技體育精神。”

 

報道稱,臺盤村位于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舉辦年度籃球賽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不過這一傳統直到最近幾年才流傳到本地之外的地方。

 

這里不太像一個會成為全國性旅游勝地的地方,但“村BA”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巨大成功和官方媒體的熱情謳歌在今年夏天帶來了成群結隊的游客。

 

決賽前的下午,在臺盤村的主干道上,身著傳統苗族服飾的當地人擺出了水果和其他待售物品,熱情的觀眾則從四面八方趕來。

 

組織者說,這個擁擠的鄉(xiāng)村體育場可以容納2萬多名球迷——是1200人的臺盤村人口的16倍多。

 

中國官方媒體說,“村BA”比賽的在線觀眾總人數已經超過1億。

 

報道稱,鄉(xiāng)村籃球的興起為企業(yè)和政府官員提供了一個利用公眾熱情的絕佳機會。

 

當地政府在臺盤發(fā)放的一份小冊子詳細談到了“村BA”最近的成功,稱其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一個窗口”。

 

在比賽間隙,會有熱情洋溢的音樂表演,少數民族舞者身著色彩鮮艷的服裝跳舞,展現民族和諧和尊重當地習俗的美好畫面。

 

村里的建筑上拉著大紅條幅,上面寫著“鄉(xiāng)村體育,讓鄉(xiāng)村之光照亮未來”。

 

在賽場上方,一塊牌子上寫著:“各民族共同享受體育賽事,弘揚中國精神,匯聚中國力量。”

 

據報道,7月下旬,NBA球星吉米·巴特勒造訪了臺盤村,受到了數以千計的粉絲和球員的歡迎。這位NBA球星離開一周后,臺盤村依然興奮不已。

 

現年44歲的李文定(音)帶著兩個兒子從鄰近的湖南省趕來觀看最后一天的比賽。他說:“這種鄉(xiāng)村比賽的氣氛總是令人驚嘆。”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