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鑒讓亞洲文明多彩而豐富

交流互鑒讓亞洲文明多彩而豐富

在悠長的飲茶歷史中,亞洲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亞洲人民在品茗鑒茶、奉茶待客中相互交往,加深友情。圖為小朋友在陜西西安曲江賈平凹館體驗茶藝。任永紅攝(新華社發(fā))

 

交流互鑒讓亞洲文明多彩而豐富

印度新德里一家茶攤主人麗納將制作好的奶茶倒入杯中。新華社記者 張迺杰攝

 

小麥起源于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水稻最早在中國的長江流域種植,棉花則出自印度河、恒河流域。如今,這些發(fā)端于亞洲各地的文明成果,經過交流共享,成為全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這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成果共享的一個生動例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亞洲文明的多姿多彩,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尊重文明多樣性,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賞中,促進多元文明共生并進,這是亞洲文明星光閃耀的歷史經驗,為后人繼續(xù)走向和平與繁榮指明方向。

 

絲綢之路構建交流網絡

 

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南壁上,一個彈奏箜篌的飛天形象搖曳生姿,讓無數(shù)觀賞者心醉。這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形象蘊藏著一個有關亞洲各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故事:飛天彈奏的箜篌起源于6000年前的西亞地區(qū)。此后,這一來自兩河流域文明的藝術瑰寶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傳播,逐漸流行于中亞、南亞、東亞,最終成為全亞洲人民共享的文化成果。

 

在亞洲的廣袤大地上,循著歷史的足跡溯流而上,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藝術瑰寶、文化佳話俯拾皆是。

 

“亞洲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是人類文明孕育最早的地方,也是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龐乃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因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從歷史上看,亞洲各文明間早就有了十分密切的交流互動,且從未間斷。

 

在這其中,始于中國的絲綢之路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絲綢之路的開通,將亞洲各地區(qū)的區(qū)域文明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并且形成了一種發(fā)散性的交流網絡。”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寧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商貿往來的交通路線,更為亞洲各文明提供一種交流途徑。

 

而今,在古代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qū),依然可以找尋到當年各文明交流互鑒的無數(shù)璀璨記憶。

 

“比如,我們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挖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精美的玻璃器皿。歷史上,漢唐時期中國并不掌握玻璃制造技術,它們主要產自今天的敘利亞大馬士革地區(qū),通過絲綢之路販賣到中國,又從中國傳到日本等地。”寧強指出,這些玻璃器皿的到來,不僅意味著一種新型材料的交流,其上的造型、紋飾也吸納融合了亞洲各國文明成果。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沿著絲綢之路,來自中亞、西亞、北亞、南亞、東南亞等各地區(qū)的豐富文明成果匯聚于中國,在此融會貫通,又通過貿易、人員交流的形式擴散到亞洲各地。“這種交流不是簡單的一國影響另一國,而是循環(huán)的、相互的、多方的交流。”寧強說。

 

中華文明崇尚包容、博采眾長的開放心態(tài)也為亞洲文明這一池春水注入持久活力。

 

“中華文明不斷吸收他人長處、豐富自己,最終實現(xiàn)與眾多其他文明和睦共處、和諧發(fā)展。”龐乃明說,這為亞洲文化繁榮乃至整體發(fā)展提供重要動力。“從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看,亞洲地區(qū)中國、印度、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經濟文化與科技水平長期居于世界前列。驕人的偉大成就與亞洲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是分不開的。”

 

“一帶一路”拓寬“文明之路”

 

如今,另一項源于中國的偉大倡議延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亞洲各國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通暢的“文明之路”。

 

不少亞洲國家的文化界人士都感慨,近年來,尤其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6年來,中國和亞洲國家以及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好戲連臺。

 

比如,在4月底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來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的15件精品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賞。“為了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我們又精選了10件文物到中國展出。”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列表示,這是柬埔寨展示文化和文明,并與其他國家分享在文化保護方面經驗的好機會。

 

貢維列介紹,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柬兩國的博物館加強文化交流,兩國考古學家展開密切合作,他本人也多次受邀前往中國參與展覽、會議、論壇等多種文化交流活動。“因為‘一帶一路’,我們交到很多中國朋友,我們之間有很多交流。”

 

這是近年來中柬兩國文化往來熱絡的一個縮影,也是亞洲各文明交融匯聚的汪洋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繁榮。從古至今,中國始終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近年來,在中國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亞信會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重要活動中,都有關于亞洲各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入探討。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倡議促進亞洲各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龐乃明指出,這些“中國聲音”既是對亞洲文明發(fā)展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的科學引領。

 

寧強也認為,近年來,亞洲文明交流互動出現(xiàn)更多積極跡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亞洲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文化交流隨之不斷加強。“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對抗性大大降低,大家做生意、交朋友。亞洲文明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尊重,不僅促進域內文明自身的興旺發(fā)達,也促使亞洲各國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成為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文明盛會喚醒文化自信

 

歷史輝煌,于后人而言,是前行的動力,也是創(chuàng)新的自信。即將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無疑將為亞洲文明交流史再添一筆濃墨重彩。

 

“通過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文對話促進相互理解與諒解、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發(fā)展,我認為正當其時。”即將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菲律賓總統(tǒng)府新聞部部長馬丁·安達納爾認為,相互尊重是此次大會的一個關鍵詞。“亞洲不同的文明之間雖有差異,但應做到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中國舉辦此次大會展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兼容并蓄,能夠包容、尊重并贊賞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傳統(tǒng)。”

 

中國人民大學“讓—莫內”講習教授王義桅向本報記者表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專注于文明交流互鑒,其影響將廣泛深遠。“亞洲的整體發(fā)展有賴于亞洲各文明的交流與復興。本次大會通過對話交流,互學互鑒,一方面可以激活亞洲作為人類文明主要發(fā)源地的歷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喚醒不同文明取長補短的古老記憶,推動亞洲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亞洲的持續(xù)振興提供歷史根基和共同價值觀。”

 

這場文明盛會屬于亞洲,更屬于世界。來自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近50個域外國家嘉賓應邀參與大會各項活動,將與亞洲各國代表共同探尋多元文明的和諧共生之道。

 

作為大會受邀嘉賓之一,英國東亞委員會秘書長麥啟安直言,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有助于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的文明成果。“這次大會對于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探討進一步增進亞歐之間的交流合作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文明互鑒讓中國和世界受益。”

 

“這是全球第一個以文明為紐帶,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以達成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共享繁榮的國際盛會。”寧強認為,這種以分享精神文明成果為主題的聚會,創(chuàng)造性地開啟了國際交往新模式,有助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龐乃明也認為,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的當下,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交流對話有助于化解隔閡、偏見與仇視,實現(xiàn)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同時,融合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建立反映各種文化價值的全球價值體系,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精神資源和文化支撐。這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意義所在。”(記者 嚴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