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批蔡英文內(nèi)心還在戒嚴:誰是你心里的臺灣人民

在臺灣解除戒嚴30周年紀念日,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蔡英文發(fā)表了激情滿滿的感言。她特別提醒,解嚴不只是蔣經(jīng)國的貢獻,而是“臺灣人民”的努力成果。臺灣《中國時報》評論指出,許多人可能也要問一個嚴肅的問題:在蔡的心目中,誰才是臺灣人民?她真的想跟所有臺灣人民一起努力嗎?還是說,只有支持蔡的人民,才配掛上“我是人”或“臺灣人”的標簽,就像2012年蔡英文選輸時,丑化投給對手的689萬(多數(shù))臺灣人那樣?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稱,再來看看蔡所云:“我希望臺灣有更多的新興本土力量能加入民主政治的運作”??磥砗芎侠?,但請問在臺灣,今日哪一個政治人物,不是由臺灣人民一票票選出來的?依現(xiàn)行法律,新移民歸化后10年內(nèi)都不能參選。這么嚴苛的法律下,到底誰還不夠“本土”?這又是在玩省籍?難道是要在今日批評她的聲浪愈來愈大之際,把反對者都打成“中國人”或“非本土”?

 

蔡又說,希望將來“臺灣的所有政黨,都能站在以臺灣主體性的立場,來思考未來”。這當然是自封民進黨為“臺灣主體性”,而把國民黨定位為“非臺灣主體性”。然而,蔡不是一直說,在兩岸政策的方向上是“維持現(xiàn)狀”嗎?既然也要維持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的“現(xiàn)狀”,那如何能說民進黨才是“站在以臺灣主體性的立場”呢?難道同樣是現(xiàn)狀,貴黨做就叫“臺灣主體性”,別人做就是“親中賣臺”?臺灣主體性,到底是人民真實的擔心,還是你們斗爭敵人所用的標簽?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蔡表示“執(zhí)政不是將各個公民團體的主張照單全收,執(zhí)政是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找到平衡點”。誠哉斯言,個別的公民團體多是“單一議題取向”:政治團體、工運團體、環(huán)保團體、工商團體與職業(yè)公會,各自關(guān)心自己的目標與利益。他們都可自稱“公民團體”,并行使言論、結(jié)社與集會自由,痛批其反對的政府措施。然而,執(zhí)政黨必有自己的優(yōu)先級,也難免忽視某些團體,妄想討好每一個公民團體,當局就永遠陷入父子騎驢的難局。國民黨過去幾年就是被這樣罵垮的。

 

問題是,蔡英文主席在前幾年可曾稍微“體諒”當局要有“優(yōu)先級”之難為?沒有嘛!既然你們永遠挺“反對的聲音”,那今日被罵也只是剛好。怎能一執(zhí)政,就擺架子教訓人民說:“政黨與公民社會”之間要維持“更理性健康的互動模式”?這不是赤裸裸地表示以前的模式“不理性不健康”嗎?不是等同于宣告“我們就是有差別待遇,當年是利用你們的”?

 

解嚴已經(jīng)30年,如果直到今日還要在“人民”內(nèi)部區(qū)分敵我。凡是“非我族類”,就用刀片拒馬隔絕,就定位為恐怖分子,就說人家是不識時務(wù)的公民團體,甚至不把人家當“臺灣人民”。誰的心里還在戒嚴?(中國臺灣網(wǎng)7月17日訊  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