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賴清德拋出所謂“和平三選項” 其實質還是兜售“新兩國論“

賴清德日前在臺灣出席一場與高中學生對話活動時,有學生提問賴清德:“能否帶領臺灣走向和平,不發(fā)生戰(zhàn)爭?”賴清德并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把它變成了簽訂所謂“和平協(xié)議”、堅不堅持“九二共識”、“臺灣要不要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三個充斥著話語陷阱的選擇題并對學生們進行誤導,讓學生按照他誤導的思路作出選擇。

 

高中生向賴清德提出“和平與戰(zhàn)爭”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說明臺灣百姓普遍對當前臺海形勢感到非常擔憂,對臺海發(fā)生戰(zhàn)事憂心忡忡,也表現出對賴清德執(zhí)政及其兩岸政策的不滿。

 

賴清德拋出所謂“和平三選項” 其實質還是兜售“新兩國論“

 

臺海當前兵兇戰(zhàn)危是誰造成的?答案再簡單不過了。民進黨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走“去中國化”“臺獨”路線,嚴重破壞了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根基,將兩岸來之不易的和平發(fā)展大好局面葬送掉。同時,民進黨當局毫無底線地倒向美國,緊抱美國大腿,甘當美國“以臺制華”棋子,出賣臺灣利益,與美國沆瀣一氣,狐假虎威,挾洋自重,“倚外謀獨”,使外部勢力插手臺海事務,更加推高了臺海風險。

 

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回望馬英九執(zhí)政臺灣八年期間,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兩岸“兩會”先后簽署了23項協(xié)議,促進了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增進了兩岸民眾的利益福祉。這八年,臺灣海峽天塹變通途,兩岸民眾往來如織,共享兩岸和平發(fā)展紅利,臺海和平和睦和諧。

 

面對一群高中生,為了掩蓋其破壞臺海和平、制造臺海危局之真相,賴清德便對“九二共識”、和平統(tǒng)一進行歪曲、污蔑和詆毀,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睜眼說瞎話。賴清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惡毒地公開向青年人灌輸其“臺獨”思想,企圖割裂兩岸歷史連結、文化連結、血脈連結,誤導臺灣青年“贊同”其所謂的“新兩國論”。

 

賴清德拋出所謂“和平三選項” 其實質還是兜售“新兩國論“

 

賴清德向高中生們灌輸的所謂“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持續(xù)強化防務”,說白了就是賴清德當局當前的“倚美謀獨”“以武拒統(tǒng)”之路,就是甘為美國奴才,唯美國馬首是瞻,被美國予取予求,掏空臺灣,用臺灣民眾的血汗錢向美國軍購武器,向美國交“保護費”,把臺灣變成火藥庫、“刺猬島”,“以武抗中”“以武拒統(tǒng)”。賴清德當局妄想拉大旗作虎皮,實現其“臺獨”幻想,將臺海推入險境。

 

賴清德羅列的所謂“和平選項”,并非真正為兩岸謀和平,為人民謀福祉,只是為了騙取年青人的好感,顯示其好像在為和平努力的假象,是掩蓋其“臺獨”主張的皇帝的新衣罷了。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馬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時強調,“臺獨”分裂行徑同臺海和平穩(wěn)定水火不容。美方想要維護臺海和平,關鍵是要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明確反對“臺獨”,支持中國和平統(tǒng)一。

 

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發(fā)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要合作不要對抗,這是島內的主流民意。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一上臺就背離了臺灣主流民意,一意孤行搞“臺獨”,注定是死路一條。臺灣人民要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本性及其“臺獨”挑釁給臺海帶來的嚴重后果,旗幟鮮明地反對“臺獨”,讓“臺獨”分子成為“過街老鼠”,形成強大的有利于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民意和輿論氛圍。(作者:言未央)

日月譚天丨中美元首秘魯會晤震撼島內,各界更加看清賴清德“倚美謀獨”死路一條

2024-11-21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中美元首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會晤。這是拜登總統(tǒng)任內最后一次、也是美國大選后首次中美元首會晤,全球高度關注。譚主注意到,會晤消息一出,島內各大媒體迅速報道,兩國元首握手、會談的畫面立即在島內“刷屏”。

 

島內媒體一如既往重點詳細報道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對臺灣問題原則立場的闡述:“臺獨”分裂行徑同臺海和平穩(wěn)定水火不容。美方想要維護臺海和平,關鍵是要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明確反對“臺獨”,支持中國和平統(tǒng)一。

 

臺媒也報道了美方再次重申繼續(x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等一系列承諾,還聚焦報道美方首次表態(tài)“不會利用臺灣問題同中國競爭”。

 

海峽兩岸多位專家在受訪時告訴譚主,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此次會晤,中方再次強調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4條紅線不容挑戰(zhàn),態(tài)度鮮明。中美元首秘魯會晤再劃紅線,當頭棒喝“臺獨”勢力,讓島內民眾更加看清,賴清德“倚美謀獨”是死路一條。

 

直接點名,震懾“臺獨”分裂勢力

 

譚主發(fā)現,這次中方在闡述關于臺灣問題的政策立場時,首次明確點名臺灣民進黨當局負責人。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汪曙申告訴譚主,賴清德早就被國臺辦認定為“臺獨工作者”“和平破壞者”,這次點名就是要向美方明確點出賴“臺獨”路線的危害性。

 

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王帆進一步指出,之所以在此時點名,是要警告“臺獨”的危險傾向,以防美國政府進入換屆期,賴清德和“臺獨”勢力誤讀形勢,以為“會有更多機會”,從而肆意挑釁,加劇臺海緊張。中方希望美方提高警惕,不向“臺獨”發(fā)出錯誤信號。

 

譚主注意到,“點名賴清德”震撼島內輿論場。連日來,媒體持續(xù)跟進報道,紛紛用“非常危險”“話很重”“局勢嚴峻”等字眼進行分析解讀。

 

馬英九基金會執(zhí)行長蕭旭岑認為,這是非常罕見、非常重要的信號。點名等于將賴清德定性,也定調未來的兩岸關系,不容忽視。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寇健文指出,這番話清楚傳達大陸對民進黨未來兩岸關系走向的預判:完全不信任賴清德,將賴定位為會往實質“臺獨”邁進。

 

TVBS新聞網等媒體引述學者觀點稱,指名道姓批評批判賴清德“臺獨”思想當然話很重,可以看出大陸對賴清德當局從一開始就不抱幻想。若賴清德與民進黨一直誤判,造成兩岸關系越來越對抗,臺海局勢將非常嚴峻。

 

島內輿論普遍注意到,民進黨當局對“被點名”非常緊張,想盡各種方法胡攪蠻纏,意圖模糊焦點、混淆是非,明顯是“慌了”。

 

紅線清晰,“倚美謀獨”注定失敗

 

此次會晤,中方再次重申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4條紅線。在汪曙申看來,這傳遞出中方在臺灣問題上一以貫之的堅定立場: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會有任何妥協(xié)讓步的余地。任何人、任何勢力如果挑戰(zhàn)中方底線,必遭堅決反擊。受訪時,專家們都提到了2022年佩洛西竄臺。

 

譚主查詢當時的報道,中方事前明確警告:“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希望美方看清楚這一點。”在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執(zhí)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qū)后,東部戰(zhàn)區(qū)組織兵力位臺島周邊??沼蜷_展實戰(zhàn)化演訓;外交部宣布包括取消中美兩軍三項交流活動在內的8項反制措施……一系列“組合拳”堅決有力反制美臺勾連。

 

日月譚天丨中美元首秘魯會晤震撼島內,各界更加看清賴清德“倚美謀獨”死路一條

 

△ 2022年8月東部戰(zhàn)區(qū)演訓區(qū)域示意圖

 

專家對譚主分析說,當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時,拜登總統(tǒng)將同年3月剛提出的“四不一無意”擴展到了“五不四無意”,其中就包括不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這一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方認識到,中方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紅線不容挑戰(zhàn)。

 

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說,拜登總統(tǒng)在中美元首秘魯會晤中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說明他在卸任之前,深刻體會到中美關系不能夠因為臺灣問題而倒退。他也希望美國新政府上臺后,臺灣問題不成為惡化中美關系的催化劑或導火線,因此再三重申美方不支持“臺灣獨立”的堅定立場。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進一步指出,所謂“倚美謀獨”只是民進黨一廂情愿。美國現任政府以及多數民意是反對“臺獨”的,美國不想被卷入兩岸的沖突中,不愿意為“臺獨”付出戰(zhàn)爭代價。對于美國候任總統(tǒng)而言更清晰,“臺獨”必將招惹戰(zhàn)爭,會要美國付出重大代價,不符成本效益原則,所以絕不支持。

 

“臺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外部勢力卻擔心其冒進肇事。譚主最后想說,被點名的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必須好好掂量“‘臺獨’分裂行徑同臺海和平穩(wěn)定水火不容”這句話的分量。膽敢突破紅線,必將自取滅亡。

 

日月譚天丨中美元首秘魯會晤震撼島內,各界更加看清賴清德“倚美謀獨”死路一條

展開全文

150億美元VS兩項民調

2024-11-19

臺媒近日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民進黨當局正在考慮向美國提出總價值150億美元的軍備采購計劃,被視為向新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示好。

 

關于向臺灣索要“保護費”,再度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可是念茲在茲。根據臺媒數據,特朗普政府上次4年任內對臺軍售金額超過210億美元,相當于前任奧巴馬政府8年的軍售數字,更是拜登政府4年76億余美元的近3倍。今年7月,美媒刊出特朗普專訪內容,他首度明確談及重返白宮后的對臺政策,其中直言臺灣應該向美國支付“保護費”;距離美國總統(tǒng)選舉投票日倒數一周,特朗普受訪時再次提及,臺灣若要美國保護,就應該支付“保護費”;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也曾向美國《時代》雜志發(fā)表類似觀點,稱希望那些依靠美國的“盟友”付錢給美國,其中明確提到臺灣。

 

150億美元VS兩項民調

 

民進黨當局一直認為只要持續(xù)向美國購買武器,交足“保護費”,就可換得美國“出兵護臺”的承諾,但這多年過去了,美方從未正式保證“倘若臺海發(fā)生戰(zhàn)事,將派兵護臺”。美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臺灣應強化自我防衛(wèi)”。根據“全球事務研究所”(IGA)9月份發(fā)布的民調結果,有40%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如果臺灣遭遇進攻,美國應當在軍事上防衛(wèi)臺灣,但也有39%的人不表態(tài),有21%的人反對??梢娪?0%的美國人在防衛(wèi)臺灣問題上舉棋未定或明確反對。

 

面對民進黨當局一再無底線地貼靠美國,臺灣民眾是強烈反對的。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的民調指出,51.4%的民眾不同意支付美方“保護費”。11月10日,臺灣多個民間團體上街頭舉行秋斗游行,表達反對沖突、要求和平、改善民生的訴求: “孩子不上戰(zhàn)場,家鄉(xiāng)不埋地雷,宮廟不藏炸彈,要和平不要火拼,不當美國的炮灰……”不久前,臺灣《中國時報》發(fā)表社論指出:“倚美謀獨”根本是行不通的。如果民進黨當局仍然執(zhí)迷不悟,最終將使臺灣陷入滿目瘡痍與生靈涂炭的悲慘境遇。

 

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和平與發(fā)展是主流,任何破壞和平穩(wěn)定的行徑都將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美方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可是,美國對臺軍售的金額、次數,包括武器的性能都在不斷提升,美國所謂的承諾實際上是完全沒有得到遵守。對于美國而言,打“臺灣牌”是一個無本萬利的籌碼,可以迫使中國大陸投入更多資源防止臺海地區(qū)出現動蕩,企圖來遲滯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美國正加速把臺灣變成“火藥庫”,臺灣年輕人正在淪為民進黨當局投靠討好美國的犧牲品和“臺獨”炮灰。

 

150億美元VS兩項民調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馬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時強調,“臺獨”分裂行徑同臺海和平穩(wěn)定水火不容。美方想要維護臺海和平,關鍵是要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明確反對“臺獨”,支持中國和平統(tǒng)一。

 

美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guī)定,停止“武裝臺灣”,停止慫恿“臺獨”分裂勢力“以武謀獨”。而賴清德當局上臺以來,死心塌地甘當外部勢力“棋子”,配合美國把臺灣打造成“戰(zhàn)爭豪豬”,只會給臺灣民眾帶來深重災難。希望臺灣同胞認清形勢,交“保護費”換不來安全,“倚美”越深、“毀臺”越甚。廣大臺灣同胞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切實維護臺海和平穩(wěn)定及自身安全福祉。(作者:左鎮(zhèn))

展開全文

賴清德半年民調創(chuàng)新低 游盈?。菏状螆?zhí)政困境已在眼前

2024-11-19

賴清德半年民調創(chuàng)新低 游盈?。菏状螆?zhí)政困境已在眼前

 

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11月賴清德民調。(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1月19日訊 綜合臺媒“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等媒體消息,臺灣民意基金會今日(19日)公布民調,有42.8%贊同賴清德處理臺灣重要事項的方式、43%不贊同,賴的聲望創(chuàng)下新低。臺灣民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不贊同其領導方式的人,已略超過贊同的人,這是一個驚人的發(fā)展。賴清德第一次執(zhí)政困境已經在眼前,因為多數民意已離他而去。

 

民調數據顯示,關于賴聲望,9.9%非常贊同,32.9%還算贊同,23.3%不太贊同,19.7%一點也不贊同,10.3%沒意見,3.8%不知道、拒答。和上個月相比,贊同者大幅下滑5.8個百分點,不贊同者上揚5.3個百分點。

 

游盈隆分析稱,造成賴11月聲望大幅下滑有五大短期因素,首先,是臺立法機構改革案解釋憲制性規(guī)定結果引起社會強力反彈;第二,臺灣社會對近半年政局擾攘不安的不耐。只要臺立法機構一開議,就像打開潘多拉盒子,沖突、爭議、災難不斷;第三,賴最近相關人事安排引發(fā)社會強烈不滿。第四,11月臺行政機構施政表現滿意度下滑5.4個百分點,意味著表現不佳。第五,中國國民黨支持者中對賴處理臺灣重要事項方式贊同的比例大幅下降。

 

游盈隆還表示,整體來講,賴清德社會支持結構10月出現的“驚奇”、“年輕化”,只是短暫現象,如今已經回歸傳統(tǒng)模式。然而,11月賴清德社會支持基礎出現前所未見的轉變,特別是55歲以上民眾對賴的支持大幅下降,這非常不尋常。過去老一輩臺灣人長期對賴的青睞、所謂的“金孫情結”如今已明顯淡化中。

展開全文

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一場政治鬧劇

2024-10-28

近來,賴清德陸續(xù)提出所謂“互不隸屬”說、“祖國論”和“中華民國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等謬論,不斷釋放謀“獨”挑釁、破壞臺海和平穩(wěn)定的危險信號。他借此發(fā)動兩岸關系認知戰(zhàn),營造兩岸對抗氛圍,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充分暴露了“臺獨工作者”的本性。然而,這些論調是既無歷史依據,也沒有客觀基礎,更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三無產品”。

 

第一,裁剪臺灣歸還中國的法律事實。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具有連續(xù)性,國家轉型和政權更替并不影響中國的國際法地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1912年中華民國取代清政府一樣,都是政府繼承,在國際法上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國家同一性。這是二戰(zhàn)時國民政府可以代表中國光復臺灣,也是1949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作為建交基礎的根本法理。早在1941年,國民政府的《對日宣戰(zhàn)布告》就宣布廢止《馬關條約》,不承認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明確了臺灣歸還中國的國際法基礎。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自此,國民政府重新對臺灣地區(qū)行使主權管轄,臺灣居民恢復中國國籍,在國家領土主權層面解決了臺灣地位問題。

 

隨著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國民政府逐漸失去了對中國絕大多數領土的有效控制,在國際法上喪失了中央政府的資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意志,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之后蔣介石反動集團盤踞臺灣,兩岸敵對狀態(tài)形成,以及美國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臺灣問題由此產生。新中國通過一系列外交努力,尤其是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日聯合聲明》和《中美建交公報》,在國際社會上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臺灣問題只是中國內政,即如何結束內戰(zhàn)和實現國家完全統(tǒng)一。然而,賴清德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從歷時性關系轉化為共時性關系,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不斷強化塑造中國大陸作為“敵對國”的形象,淡化臺灣地區(qū)民眾的抗戰(zhàn)記憶和回歸中國記憶,美化荷蘭和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進而連根刨斷兩岸的歷史連結。該手法實質是對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這一法律事實的裁剪,試圖掩蓋兩岸共同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真相。這是對中國軍民在抗戰(zhàn)時期為收復臺灣付出的巨大犧牲視而不見,也是對當年臺灣各界回歸祖國的堅定意志置若罔聞,更是對以規(guī)定了臺灣歸還中國在內的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視若敝屣。

 

第二,背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律規(guī)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僅存在于兩岸各自規(guī)定中,還體現在國際規(guī)則中。從1949年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序言都明確規(guī)定了中國的歷史性、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中國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祖國,在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中華民國廢除封建帝制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國際法實踐的前提和基礎。例如,新中國多是“恢復”而非“加入”聯合國等在1949年之前成立的國際組織,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迄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臺灣進行國家承認。在兩岸相關規(guī)定中,“臺灣”都是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qū)存在,甚至只包含臺灣島或臺灣省本身。換言之,臺灣這一詞匯的語境都是以中國為前提的,在規(guī)范意義上不具有自在性或自足性。因此,中國在主權領土層面保持了統(tǒng)一,只是在法律上內戰(zhàn)狀態(tài)一直存續(xù)至今。但是,賴清德一方面割裂兩岸人民作為中國人民的整體性意涵,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并對“臺灣”進行政治轉譯,賦予了與當年完全不同的含義,讓其成為連結“中華民國”和臺澎金馬地區(qū)的象征符號,進而將“中華民國”限縮在臺澎金馬地區(qū),妄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在將“中華民國臺灣”“臺灣”與“中華民國”并列作為“國家名稱”基礎上,通過所謂“祖國論”進一步將國名爭議嫁接為“國家分裂”的問題,進而為“臺獨”暗度陳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實際是把兩岸關系隱喻為“國際關系”,恰恰暴露了其置法律規(guī)定于不顧的丑惡嘴臉,公然把國際法和兩岸相關規(guī)定棄之腦后。

 

第三,混淆社會各界對臺灣地位的法律認知。賴清德一方面宣揚殖民史觀,通過多元文化淡化臺灣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進而為所謂的“民族自決權”做鋪墊,另一方面運用“中華民國”這一歷史符號,妄圖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塑造為“他者”,為“國家分裂”找借口。這是“臺獨”分子慣用的障眼法,不僅后者可以為前者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反彈制造煙霧彈,淡化臺灣人民的殖民統(tǒng)治記憶和否認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而且賴清德當局企圖借后者破解一個中國原則的約束,一步步公開宣示“臺獨”,進而獲得國際社會對臺灣的“國家承認”。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在李登輝“中華民國在臺灣”說、陳水扁“中華民國是臺灣”說和蔡英文“中華民國臺灣”說基礎上,進一步將“臺獨”借殼“中華民國”上市。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臺灣”“臺灣”并列和混同,將為實現國家統(tǒng)一而展開的金門炮戰(zhàn)置于“臺灣‘主權’VS.中國‘威脅’”的話語框架進行對抗性闡述。這種惡劣行徑目的在于利用“中華民國”承載的集體記憶和歷史認同,改變對臺灣地位的法律認知框架,進而讓各方形成臺灣問題是國際議題的刻板印象,以對內欺騙臺灣地區(qū)民眾,對外模糊國際社會視線。因此,賴清德未來勢必會繼續(xù)推動“去中華民國化”,最后以“臺灣”作為其所謂的“國家名稱”。

 

總體來說,賴清德的種種說辭是把隱含殖民敘事的“臺獨”話語與國家統(tǒng)一背景的“分裂”話語雜糅到一起,來設置話語陷阱,用心險惡可見一斑。“新兩國論”試圖對其他兩岸論述釜底抽薪,消弭臺灣地區(qū)各種勢力之間的爭拗,并在國際社會上瞞天過海。這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對“中華民國”,頑固堅持“臺獨”分裂路線,強化所謂的“臺灣國家定位”。然而,在歷史法理事實面前,該政治自白是蚍蜉撼大樹,難以阻擋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和意志。最終,它只是賴清德當局玩弄文字游戲的政治囈語,處處自相矛盾,最終必是“南柯一夢”,貽笑大方!(完)作者 葉正國 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