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三大風暴海域”之一給跨海大橋“體檢”是什么體驗?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01-29 11:13:48 | 來源: 新華社 |
臺灣海峽,與百慕大、好望角齊名,是“世界三大風暴海域”之一。這里風大,浪高,流急,巖硬。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何以安然?記者跟隨福州工務(wù)段“魔鬼風域護橋者”青年突擊隊尋找答案。
26日,平潭迎來了久違的好天氣,當天的風力顯示5級。“6級風以下可以進行登高作業(yè),否則高風速會使作業(yè)人員失去平衡,呼吸都略顯吃力。”突擊隊技術(shù)骨干蔣明亮說。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所處海域,每年6級及以上大風超過300天,還有臺風時常“光顧”。因此,突擊隊要爭分奪秒,利用為數(shù)不多的好天氣進行大橋維護。
上午,記者來到橋面,爬上登高車的施工平臺,伴隨著升降機“轟隆隆”的聲音,與突擊隊隊員們緩緩升至高空。50米、100米……腳下滔滔巨浪,風聲呼嘯而過,記者的腿開始發(fā)抖。“抓住欄桿,別往下看。”蔣明亮喊道。過了幾分鐘,施工平臺在200多米的高空停了下來。記者不敢站立,蹲坐在平臺上。
1月26日,福州工務(wù)段工人在高空對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斜拉索作業(y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此時,突擊隊合力搬運一個帶滾輪的六邊形機器,頂風時稍有些費力,但動作穩(wěn)健。只見電源啟動后,機器人一把“抱”住斜拉索,調(diào)整導(dǎo)向輪,在斜拉索上快速“爬行”。“這是我們配備最新的橋梁纜索智能檢測機器人,可以對斜拉索進行精準觀測檢查。”突擊隊隊員狄棟梁說,他負責機器的規(guī)范化作業(yè)。
機器人用了30多分鐘,300米長的斜拉索就檢測完畢。檢查完一根斜拉索后,狄棟梁操控機器人下降到施工平臺,拆卸后迅速轉(zhuǎn)場,檢查另一根斜拉索。
“以前沒有機器人時,只能用人工觀測,斜拉索頂部及外側(cè)無法觀測到,一天能檢測的數(shù)量有限。現(xiàn)在兩臺這樣的機器人,僅用15天,就可以把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上的304根斜拉索檢測完畢。”狄棟梁說。
1月26日,橋梁纜索智能檢測機器人對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斜拉索進行檢測。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當天下午,記者和隊員們乘船出海,檢查橋墩下部的承臺狀態(tài)、大橋的救生通道能否正常使用。
檢查橋墩承臺需要登上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及海上平臺,突擊隊平均每個月出海6到7次。“有時浪高可達七八米。”海峽強勁的風浪,給大伙兒留下了深刻記憶。
1月26日,福州工務(wù)段青年突擊隊乘船在海面通過望遠鏡瞭望檢查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橋墩。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到達指定位置后,隊員們拉著繩索爬上了橋墩下部的承臺。繩索攀爬的過程,費力且需要技巧,記者滑溜了好幾次,才登上承臺。借助錘頭,突擊隊開始了敲擊作業(yè)。除此之外,蔣明亮還帶領(lǐng)隊員鉆進黑漆漆的箱梁中,借著微弱頭燈光和敲擊橋體傳出的咚咚聲,辨別墻體是否堅固、梁體內(nèi)部墻壁是否有破損、通風泄水孔是否堵塞。
1月26日,福州工務(wù)段青年突擊隊進入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箱梁檢修。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由于箱梁內(nèi)部不高,人需要彎腰行走。當被問到一次作業(yè)需要多久時,蔣明亮說,“走6到12公里,每人每天至少敲5000錘。”
上天入海,結(jié)束一天的維護工作后,已是傍晚。交接班后,突擊隊另一批隊員接替大橋的春運管養(yǎng)任務(wù),融入無邊的夜色中。(周義)
相關(guān)新聞
- 2024-01-02兩岸“小三通”航線見聞:有溫情、更便利
- 2023-12-26福建放寬“小三通”航線旅客攜帶臺灣高粱酒數(shù)量限制
- 2023-12-19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陸續(xù)恢復(fù)運營
新聞推薦
- 兩岸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發(fā)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兩岸攜手逐夢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運動 讓兩岸青年的心貼得更近2025-01-09
- 誦《鄉(xiāng)愁》、齊跳舞 兩岸青年同書中國“福”2025-01-09
- “西安藝術(shù)之匙·歷史之門”臺灣大學生研學活動在西安舉辦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