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臺生李惟君:兩岸從來是一家 常帶島內(nèi)親朋了解真實的大陸
李惟君(上海市臺辦供圖)
中國臺灣網(wǎng)11月23日訊 兩岸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曾讓臺灣青年李惟君感到好奇。
她第一次來大陸,是去四川成都看“貓熊”(臺灣稱熊貓為貓熊)。
在這里,她第一次知道臺灣的“滑鼠”在大陸叫“鼠標”,第一次聽說大陸的“馬鈴薯”是“土豆”……
在復旦大學古籍所就讀漢語言文字學音韻學后,李惟君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語言文字本就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發(fā)生變化,對同一個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詞語去指稱,不同的地區(qū)、行業(yè)、社群內(nèi)部形成自己的方言是正常的現(xiàn)象。”
“盡管兩岸用語有些許不同,但是我們說的、用的都是同一種漢語。”李惟君堅定地說,“我希望盡我所能,做兩岸融合發(fā)展的溝通者,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凝聚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共同追夢、筑夢圓夢的蓬勃力量。”
一次交流活動 看到真實的大陸
家住臺灣云林北港的李惟君小時候常問父親“為什么我們說閩南語?”父親說:“因為我們的祖先是在清代末年從唐山出發(fā),坐著小船渡過危險的黑水溝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的。”她又追問父親“唐山在哪里?”父親帶她到海邊,告訴她,“唐山就是大陸,大陸就在海的那一端”。
“我就看著這個一望無際的大海,我就希望可以越過海峽踏上另一端的土地,去看一看我的祖先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
2011年,當?shù)弥拇ㄊ∨_辦舉辦兩岸中學生交流活動時,李惟君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當時兩岸之間的互動已經(jīng)比較頻繁了,但我們對于大陸還是會有比較多的誤解,當時我媽媽就非常擔心。但我是把它當作一次很難得的機會——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去大陸,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去大陸。在那次活動里,我終于知道眼見為實的重要性。大陸人民是非常熱情的,是很親切的,是很友善的。”
此后,李惟君頻繁開啟了在兩岸間穿行、互動的模式。她用腳步丈量神州大地的廣袤,用味蕾體驗祖國飲食的豐富。
她在自己的心得感受中這樣寫道:當同學們在華山驚嘆山勢的高峻與偉岸,在壺口瀑布沉醉于母親河的壯闊與浩瀚,在西安城墻俯瞰千年古都的今世繁華,在旅行中感受到人民的善意與溫暖,如夢初醒地告訴我“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大陸”……
選擇就讀上海 積極融入兩岸青年交流
在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yè)時,李惟君就將目光投向了上海復旦大學古籍所漢語言文字學音韻學,當時身邊的朋友們并不支持她的選擇。
“出于對優(yōu)秀學術環(huán)境和大陸的向往,我最后勇敢堅定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2020年,李惟君開始了在上海的讀書時光。“我覺得生活方面,對我來講不需要適應。因為大陸的生活是非常便捷的,在學校里面就是銀行卡綁定了學校一卡通之后,基本上生活層面都沒有問題。”
而讓李惟君更為慶幸的是,她遇上了一位令人尊重的好博導,“他包容初來乍到的我,然后給了我很多的空間,讓我去慢慢適應。我很認真地參與每一門課程,用心對待每一份的作業(yè)。過去我在臺灣,我認為某一些學術觀念已經(jīng)是定論,沒有再去思考。但我的博導會引導我去從另外一個角度再去思考,還是有再去探討的空間。”
中學時代的李惟君就常常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在落地上海后,她更加積極地活躍于兩岸青年交流中。“我決定參加這些活動,因為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過客,我們要主動融入到大陸,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參與。”
她說,“盡管現(xiàn)在兩岸交流這么地頻繁,但很多人不愿意邁開一步到大陸來看一看的。所以我也把我在大陸所見的,所感受到的,盡可能地跟我臺灣的親朋好友來分享。”“當他們來了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是我們可以一起追夢、筑夢、圓夢的地方。”
她說,“大陸和臺灣之間雖然有空間上的距離,有海峽的阻隔,但兩岸之間早已形成無形的橋梁。”“穿越海峽,兩岸從來是一家,兩岸沒有距離。”(中國臺灣網(wǎng)、上海市臺辦聯(lián)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