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兩岸文化根脈 攜手共謀民族復興——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在北京參訪側記
天高云淡,秋色斑斕。10日至11日,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在京開展為期兩天的參訪交流活動。他們走進蘊含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博物館,“邂逅”胡同小巷里的濃濃煙火氣,也瞻仰歷史遺跡,回顧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偉大征程。
10月10日,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同胞應共同繼承、弘揚中華文化
四羊方尊、擊鼓說唱俑、三彩陶俑、端孝皇后鳳冠,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國寶璀璨奪目。但最讓臺灣地區(qū)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前總會長林耀呈關注的,卻是一隊隊身穿校服的北京初中學生。他們手拿課本,津津有味地聆聽講解員老師的介紹,全神貫注地觀察玻璃櫥窗內的珍貴文物。
“這些孩子從小就能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臺灣青少年比起來,真是太幸運了。”最讓林耀呈憂慮的是,長期以來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去中國化”,推出所謂“新課綱”,歪曲歷史鼓吹“臺獨”,讓島內很多青少年學子無法了解真正的歷史。他認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應該共同繼承、弘揚中華文化。
今年夏天,林耀呈特意帶著在臺灣長大的孫子游覽曲阜、泰山,尋找文化根脈。“我們有責任讓后代了解真實的歷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林耀呈說。
10月10日,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參觀北京臺灣會館。(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攝)
北京臺灣會館勾起臺胞尋親記憶
10月10日,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參訪團嘉賓從熙熙攘攘的前門大街向東拐,走進寧靜安詳的大江胡同,行經福建會館、阿里山廣場,來到始建于1890年的臺灣會館。在胡同里,臺灣會館與別的四合院看不出差別,走進其中才會發(fā)現,里面有騎樓、拱墻、琉璃飾品等臺灣特色的建筑元素。這里是百年來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的場所,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滄桑與風華,見證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xiāng)的光榮歷史,是情牽兩岸的“臺胞之家”。
巴拉圭洪門協會會長施智文從小離開臺灣到阿根廷讀書,后來移民到巴拉圭。“沒想到在北京的胡同里,有這么多我從未看到過的臺灣展品和資料,比如臺灣進士榜里的名人,比如‘古早’的布袋戲戲臺和玩偶。”這勾起他去福建晉江尋親的回憶。當他在家族祠堂里翻看族譜,找到先輩300多年前跨海赴臺的記錄,和今天站在臺灣會館里有同樣的感受,是一種血脈相連的親切。
“之前常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中國人?我的回答很簡單,我生在臺灣,我外公祖籍是廣東羅定,爺爺祖籍是福建晉江,如果我不是中國人,那請問我是哪里人?”施智文說,來大陸的次數越多,和大陸同胞的交流越多,他的民族意識和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就更深刻。
10月11日,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參觀圓明園遺址公園。(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的事不需要外人說三道四
10月11日,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參訪團嘉賓走進圓明園遺址公園。這里昔日被譽為“萬園之園”,160多年間卻僅剩殘垣斷壁挺立。走過一處處遺跡,臺灣嘉賓既驚嘆于圓明園恢弘的規(guī)模和集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的精巧設計,又為這座人類文化的寶庫被西方列強付之一炬而扼腕嘆息。
“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告訴我們,落后就要受欺凌。”全美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聯合會秘書處副秘書長鄒志強認為,只有國家強大、民族復興,中國人才能挺直腰板說話,才能不走被西方列強掠奪的老路。但一些反華勢力不樂見中國的高速發(fā)展,將臺灣當作遏制中華民族復興的棋子,千方百計阻撓中國統(tǒng)一。“兩岸的事是兩岸中國人的家里事,不需要別人說三道四。”鄒志強奉勸民進黨當局不要為了一己一黨之私,勾連外部勢力,破壞臺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外人注定靠不住,‘臺獨’是走不通的絕路。”
10月11日,參加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的臺灣嘉賓參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攝)
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將于10月12日上午在北京開幕。據悉,臺胞社團論壇由全國臺聯主辦,是專門為全球臺胞社團搭建的民間交流合作平臺。自2010年在上海首次舉辦至今,參會的全球臺胞社團領袖和代表人士超千余人次。論壇在兩岸和廣大臺灣同胞中產生廣泛影響,已成為全球臺胞社團促進兩岸融合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