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邱邱老師”和他的馬賽克“魚盤”
用陶瓷和琉璃的碎片,按照馬賽克的拼接方式,制造出淄博傳統(tǒng)饋贈禮品“魚盤”造型,這是臺胞邱建銘任教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后創(chuàng)造的獨特藝術形式。
“我也是受到淄博的陶瓷和琉璃大師們的啟發(fā)并結合自己研究生時鉆研的馬賽克壁畫,才創(chuàng)新出馬賽克“魚盤”的。”邱建銘介紹,到山東理工大學任教的兩年間,他在當地很多陶瓷和琉璃廠發(fā)現,即使是一些廢棄的陶瓷和琉璃碎片都很美,如果加以利用,可以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所以我就用馬賽克的形式制作了傳統(tǒng)'魚盤'造型。”
臺胞邱建銘?!⊥醴濉z
邱建銘被他的學生們親切稱為“邱邱老師”。他也和學生成為了教學相長的朋友,“他們帶我去吃博山菜、擼串,還教我很多生活竅門”。雖然人在異鄉(xiāng),但學生們的熱情溫暖了這位臺灣老師。
“在我教授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設計’課程中,學生們就用陶瓷、琉璃的碎片來拼接出‘魚盤’等傳統(tǒng)造型?,F在學校里擺了很多我的學生創(chuàng)作的陶瓷琉璃馬賽克作品。”邱建銘認為,學生親自手作可以做到從臨摹到轉譯,通過馬賽克圖片拼接和組合認知藝術,手眼結合的拼接制作和馬賽克堆疊的質感,比畫圖更直觀。
“學生很喜歡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在邱建銘看來,臺灣的文創(chuàng)起步比較早,但大陸這兩年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也突飛猛進。而文創(chuàng)必須生活化和精神化,并包含對美育的培養(yǎng)和對生活的熱愛。文創(chuàng)應該是開放、富有彈性,可以聯結很多人,包容不同需求。“每個人對文創(chuàng)的理解不同,需要求最大公約數。兩岸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也應該多交流學習、實現互補。”
2009年邱建銘借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第一次“登陸”,打破了他對大陸的刻板印象,也一步步促成了他最終到大陸執(zhí)教。“兩岸藝術具有互補性,可以互相交流借鑒。”邱建銘介紹說,他在山東理工大學任教期間一直積極促進兩岸藝術家作品聯展和臺灣藝術家線上講座。“雖然疫情期間人員交流不方便,但我會邀請我的碩士、博士導師為同學們做線上講座,還組織兩岸藝術家互寄作品,在當地展出。”
與此同時,邱建銘還邀請在大陸各地執(zhí)教的臺灣老師組織學校、地區(qū)間的作品聯展和交流品評會。
“作為教師,接觸最多的就是大學生。”執(zhí)教多年的邱建銘認為:“兩岸青年應該多交流,兩岸年輕人都需要更多延展自己的空間,接觸更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人的生命和視野有限,不要太快評判事物,會阻礙自己與外界的聯系,需要自己不斷親眼所見、親身感受。”(中新網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