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以文述波瀾兩岸史,在筆墨中見濃濃同胞情

【編者按】:乘著時代的風云,揮毫詮釋那段波瀾歲月,在這座古老的臺灣會館中,我們窺探歷史,去讀懂兩岸的百年風華。

 

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以文述波瀾兩岸史,在筆墨中見濃濃同胞情

11月24日下午,由九州出版社主辦的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新書分享會暨“重拾臺灣會館歷史記憶、見證兩岸文化同氣連枝”主題沙龍活動在兩岸青年書店成功舉辦。(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常凱特 攝)

 

“歷史細致無間, 追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 生活與生存屢受磨難而異常艱難, 也使得中華民族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生存的渴望異常強烈, 倍加珍視。”《臺灣會館》的作者高超在分享寫作過程中的感悟時,如此說道。

 

11月24日下午,由九州出版社主辦的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新書分享會暨“重拾臺灣會館歷史記憶、見證兩岸文化同氣連枝”主題沙龍活動在兩岸青年書店成功舉辦。

 

書里書外,臺灣會館見證兩岸百年風華

 

臺灣會館——這片融合騎樓、拱墻、琉璃飾品等閩臺特色元素的四合院群落,是兩岸交流水乳交融的具象表達,亦是所有臺胞在大陸的“家”的化身。

 

高超的小說以“臺灣會館”為名,以建筑為視角,以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資料為依據(jù),以歷史事件“五人上書”為開篇,全景式展現(xiàn)晚清時期(1895年至1910年間),中華民族內憂外患之時,兩岸同胞頑強抗爭的歷史過程,清晰說明了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臺灣自古屬于中國的歷史經(jīng)緯。

 

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以文述波瀾兩岸史,在筆墨中見濃濃同胞情

《臺灣會館》是一本全景式展現(xiàn)晚清時期(1895年至1910年間),中華民族遭受強敵肆意欺凌、社會急劇動蕩、底層民不聊生、兩岸同胞頑強抗爭的歷史長篇小說。(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常凱特 攝)

 

“……我到各省市采風、到寶島臺灣參訪,親手觸摸著每一處外敵帶給中華民族和兩岸同胞的創(chuàng)傷,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在談到《臺灣會館》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高超說,“這種心靈沖擊一次比一次強烈,才有了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沖動。”

 

傳“融合”故事,書寫兩岸共同的歷史

 

“如何書寫兩岸,是對當代作家的重大考驗。”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教授說,《臺灣會館》的出版發(fā)行,必將成為兩岸同胞和海外同胞熱議的話題,必將喚起“覆巢之下無完卵”“統(tǒng)則強、分必亂”的真理性回歸。

 

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國畫院副院長馬漢躍表示,《臺灣會館》回溯了中華民族特別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啟發(fā)了民族精神的自覺,無形中觸發(fā)了兩岸同胞的共同關照和心靈契合,就如何書寫歷史記憶,《臺灣會館》提供新的探索文本,再次彰顯中華文化的力量。

 

長篇歷史小說《臺灣會館》以文述波瀾兩岸史,在筆墨中見濃濃同胞情

活動現(xiàn)場剪影。(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常凱特 攝)

 

作家鋼凝表示,從《臺灣會館》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時代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這本書是一部新時代文學應運而生的典型之作,是一部受歲月和生命委托之作,是一部有力地證明文學地位價值尊嚴之作。”

 

中國臺灣網(wǎng)訊 記者 常凱特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