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的今天,臺灣民眾聽到日本投降廣播之后

編輯:左妍冰|2022-08-15 21:32:26|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1945年8月15日,從日本廣播中傳出了裕仁天皇的聲音,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朕深鑒于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xiàn)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愿意接受其聯(lián)合公告。”

 

77年前的今天,臺灣民眾聽到日本投降廣播之后

 

截圖來自紀錄片《臺灣1945》

 

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人們有著不同的感受。

 

臺灣光復(fù)親歷者陳鵬仁說:1945年8月15日那一天很特別,通知說是中午12點,裕仁天皇有一個很重要的廣播,我穿得整整齊齊的,我在聽,它那個錄音非常地長,嘰嘰喳喳雜音很多,隔壁的日本人在哭,那我就知道日本投降了,我們就很高興。

 

臺灣光復(fù)親歷者邱文彥說:我就看著我父親,日本為什么打敗仗?我父親說打敗仗就打敗仗,他也不敢再講。為什么?那時候雖然是打敗仗,可是還沒有光復(fù),中國政府還沒有來接收。

 

裕仁天皇宣布投降之后,受過日本殖民之苦的臺灣民眾,心生暗喜。不過,投降之初,臺灣民眾的喜悅之情還不敢輕易顯露出來。

 

廈門大學教授陳孔立說:為什么?當時日本人還在呀。當時日本人還有二十萬的軍隊和警察,所以臺灣人還不能夠馬上表露出來,要經(jīng)過一段,到了九月、十月這一段,慢慢地才表現(xiàn)出來。

 

77年前的今天,臺灣民眾聽到日本投降廣播之后

 

截圖來自紀錄片《臺灣1945》

 

進入1945年9月,從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對同盟國投降簽字儀式,到南京的中國戰(zhàn)區(qū)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日本投降的歷史性場景一幕接一幕地上演。此時的臺灣已悄然發(fā)生變化,街頭巷尾開始流傳著即將光復(fù)的風聲。

 

剛剛結(jié)束了少年兵生活的張克輝,在返回學校的途中,見到了一派熱鬧景象。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臺盟中央原主席張克輝:

 

我們回彰化,火車站到我們學校,還要走三十分鐘,一路大家非常熱鬧,拿鞭炮呀,敲鑼打鼓啊,這時候,祖國萬歲在那里喊。

 

《臺灣新報》記者吳濁流對于這種變化,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敏銳的感受:

 

島民似一日千秋,又像孤兒迎接溫暖母親般的心情,等待祖國軍隊的來臨。由于很久沒有祖國來接收的關(guān)系,政治完全成了真空狀態(tài)了。

 

吳濁流,1900年出生在臺灣新竹,是受日本教育長大的一代。他做過老師,參加過詩社,而后當了記者。在日本統(tǒng)治的環(huán)境下,他的寫作不得不小心翼翼。如今,日本投降已成事實,光復(fù)的消息傳遍全島,吳濁流的心情也輕快了許多:

 

由于能夠盡情自由地寫新聞的關(guān)系,心情就像是小鳥飛出鳥籠一般。每天祝賀的報道在紙上跳躍,顯得異常熱鬧,于是六百萬島民陶醉在光復(fù)的夢中了。

 

這段時日,臺灣民眾已經(jīng)開始自行制作歡迎旗幟,一些商人也大量制作囤積起來,一時間出現(xiàn)了臺北布貴的奇特景象。

 

已故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曾經(jīng)回憶:

 

臺北市紅布全部賣完,當時只知道青天白日滿地紅,但是那個白日有幾道光芒不曉得,所以自己去做那個國旗,做的有十道,有十二道,有九道的,有八道。

 

光復(fù)的腳步越來越近,臺灣社會充滿著高度的參與熱情,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成立,青年學生也開始活躍起來,臺灣大學醫(yī)學院的學生郭琇琮發(fā)起成立了“臺灣學生聯(lián)盟”。

 

臺灣歷史學者藍博洲說:

 

臺灣學生聯(lián)盟在臺灣光復(fù)以前,它主要做的就是歡迎臺灣回歸祖國,宣傳祖國,最重要的是學習國語,像包括他們學習唱歌。很重要的,他們很多人學的第一首歌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77年前的今天,臺灣民眾聽到日本投降廣播之后

 

截圖來自紀錄片《臺灣1945》

 

1945年10月25日,臺北中山堂,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受降典禮在這里舉行。十點整,儀式開始。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省受降主官陳儀,將第一號令傳達給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安藤利吉在投降書上簽字,再呈給陳儀。陳儀宣讀受降書后,通過廣播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萬千臺灣同胞,再見天日,重獲自由,在街上熱烈慶祝。

 

77年前的今天,臺灣民眾聽到日本投降廣播之后

 

截圖來自紀錄片《臺灣1945》

 

臺灣歷史學者戚嘉林說:臺北市民是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都出來了,整個都市都沸騰了,像傳統(tǒng)信仰中的范將軍、謝將軍,還有嗩吶、南管、北管,這些帶有中國色彩的閩南樂曲、樂器,整個都出來街上游行,熱熱鬧鬧的。所以吳濁流就很感慨說,五十年的“皇民化運動”一天就被風吹掉了。

 

創(chuàng)刊于1895年6月17日的《臺灣新報》,是日據(jù)時期臺灣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從1945年10月25日開始,《臺灣新報》正式更名為《臺灣新生報》。受降典禮后的第二天,《臺灣新生報》發(fā)表社論——

 

說到光復(fù),我們的心里,自有壓抑不住的歡樂,否極泰來,臺灣所以有今天,實乃祖國無數(shù)災(zāi)難換來的果實。本文根據(jù)東南衛(wèi)視紀錄片《臺灣1945》整理 (海峽飛虹轉(zhuǎn)載今日海峽微信公眾號消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