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在云南做“中國味咖啡”:包谷酒、腐乳風味成“新標簽”

“包谷酒”“腐乳”“稻香”“泡梨”“傣味檸檬水腌菜”“酸而厚實的香料泡酒”……在昆明一個創(chuàng)意園區(qū)的咖啡工作室里,劉肇中把這些極具“中國味道”的標簽貼在自己烘焙的精品咖啡豆上。20攝氏度的溫暖秋日混合著咖啡粉散發(fā)的濃郁香氣,當?shù)仡櫩屯ㄟ^這些標簽找到了自己與“舶來品”咖啡的味覺聯(lián)結——“這是我熟悉的味道,我喜歡。”

 

中國98%的咖啡種植面積和99%的咖啡產量都在北回歸線穿過的云南省,立體的氣候使這里成為咖啡種植的“黃金地帶”,中國以幾何倍數(shù)增長的咖啡消費市場也讓云南成為咖啡產業(yè)發(fā)展的“藍海”。

 

來自臺灣桃園的劉肇中在云南工作生活近10年,其中8年時間都與咖啡為伴。最初他只是因氣候選擇到云南生活,后來和朋友合開咖啡店,進而又對咖啡產生了興趣,全身心投入其中。

 

目前,劉肇中的豆單上已有30多支精品咖啡豆,每年由他烘焙、銷售的咖啡豆達1-2噸,可供3-4個小型咖啡店一年的用量。43歲的劉肇中因咖啡與云南產生深厚的聯(lián)結,并決定在此度過余生。

 

“咖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和土地息息相關,又充滿了創(chuàng)意。”劉肇中說,8年來,他探訪了云南普洱、保山等咖啡種植基地,尋找高品質咖啡豆,與年輕一代咖啡從業(yè)者分享交流。他感受過高原山區(qū)自釀酒的辛辣霸道,品嘗過西雙版納“小包谷”的清香甜糯,難忘普洱野生甜菜的新鮮甘甜……“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海拔高差超過6500米的云南,各種食物的極致氣味、味道給劉肇中留下深刻印象,云南人的熱情、灑脫、包容也讓他欣賞和喜愛。

 

“在咖啡的傳統(tǒng)教育中,通常以西方食物來描述它的風味。”劉肇中分享了一個改變他觀念的故事。幾年前在普洱的咖啡莊園和年輕一代咖啡從業(yè)者交流時,他和往常一樣用“紅酒”“芝士”“榛子”等來形容咖啡的口感。

 

一名小伙直言,“芝士是什么味道,我沒吃過。但我覺得這個味道很像腐乳,為什么不能說它是腐乳味的?”

 

“這句話擊中我的靈魂,也讓我見識到中國新一代咖啡人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劉肇中說。此后,在云南鄉(xiāng)土中浸染多年的他也會不自覺用“包谷酒”“腐乳”來描述咖啡的風味,也慢慢有了他豆單上越來越“中國味”的各式味覺標簽。

 

很長一段時間里,云南咖啡豆幾乎與“沒有深加工、沒有品牌、沒有規(guī)模、沒有市場”等標簽掛鉤,低價出口加工后高價賣回國內,沒有市場定價權,更沒有議價權。

 

近年來,隨著咖啡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精品咖啡潮”的推動,高品質的云南咖啡豆被雀巢、星巴克等國際品牌推向“臺前”。在昆明,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里也少不了云南本土的精品咖啡。

 

“很多人說云南的咖啡豆不好,我想用行動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劉肇中烘焙了一款純云南咖啡豆并取名“云南好”,“香氣口感醇厚,甚至連咖啡因的苦都是靜靜的低調柔和”。“云南好”是劉肇中賣得最好的一款精品咖啡豆,他還研發(fā)了另一款升級版的純云南咖啡豆“好云南”。他對云南的喜愛,也深深埋藏在這兩款咖啡豆中。

 

“作為一個中國人,通過‘中國味道’我們才能更加‘讀懂’咖啡,和咖啡產生情感聯(lián)結。”劉肇中認為,再過二十年,中國咖啡產業(yè)更加成熟時,一定會出現(xiàn)一群有趣的中國咖啡人,相信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把有“中國味道”“中國特點”的咖啡和全世界分享。(完)作者 陳靜

標簽:臺商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