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端午——在臺灣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儀式感”

3日是端午佳節(jié)。在臺灣,各地民眾延續(xù)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劃龍舟、吃粽子、立蛋……傳承與守望中皆是滿滿的“儀式感”。

 

當日下午,“2022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在臺北基隆河大直橋下開賽。賽事為期三天,180多支隊伍報名參加,還有線上直播供未到場的民眾觀賽。據了解,往年除了龍舟比賽,還會有陸上嘉年華活動。高雄則會在愛河畔舉辦“高雄愛河龍舟嘉年華”活動,活動采取嚴格防疫措施,選手必須接種3劑新冠疫苗、比賽當天抗原快篩陰性才能參賽。

 

立蛋是一個老少皆宜的項目。人們相信,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正午時分,成功把雞蛋豎立起來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一年的好運。于是每年端午節(jié),臺灣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饒有興致地拿出一顆雞蛋,隨后各色各樣“立蛋打卡”的照片就會分享在網絡上。

 

“這就像一個必須完成的流程,立了蛋,吃了粽子,下午就有自己的時間做別的事情了。”來自臺中的張小姐笑著說。

 

在臺灣,端午節(jié)還有一項“固定流程”,就是取“午時水”。“午時水”在臺灣也稱“純陽水”“龍目水”,就是取端午節(jié)正午時分的水,儲存起來或飲用或洗用,人們認為有驅邪、轉運之效。

 

很多人每年都在各地宮廟排隊領“午時水”。從廣東嫁到臺灣的韓小姐受家人的影響,每年都會加入其中。“即便只是中午12點鐘接一杯自來水,也每年都會做,不會忘記。”

 

端午節(jié),最具“儀式感”的莫過于吃粽子。在臺北,各大超市早早地把肉粽擺上了貨架,而傳統(tǒng)市場里面,粽子早在一個月以前就陸續(xù)“登場”,人們可以每天吃到新鮮的粽子,直到端午節(jié)結束。豐富多樣的口味滿足了大多數人的味蕾,有包以豬肉、蛋黃、香菇、蝦米等傳統(tǒng)餡料的肉粽,還有素粽、花生粽、比較小眾的甜味“堿粽”,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新式“冰粽”,有人統(tǒng)計,臺灣粽子有上百種。

 

這其中,臺灣老百姓最常吃的是“南部粽”和“北部粽”。據了解,南部粽和北部粽都屬傳統(tǒng)肉粽,食材有相似之處,口感卻大相徑庭,主因是制作方法不同。北部粽要先將米飯和所包餡料炒至半熟,再加入半熟米飯蒸煮,味道香濃,糯米顆粒分明;南部粽的做法和大陸相似,生米下鍋,味道清淡,口感軟糯綿密。每年端午節(jié),“南北粽哪個更好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粽子“南北之爭”也平添一分節(jié)日的趣味。

 

今年的端午節(jié),不管是南部粽還是北部粽都多了一絲“貴氣”。據悉,臺灣七成以上的肉粽價格上揚,主因是粽子所需的豬肉等食材價格上漲。此前,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主計總處”公布,四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3.38%,年增幅創(chuàng)九年半新高,其中雞蛋類價格漲幅二成四,豬肉價格上漲7.7%。

 

在臺北傳統(tǒng)食品聚集地迪化街,今年粽子的售價較往年上漲一至兩成,均價一顆80元(新臺幣)。復興客棧店員陳小姐說,今年粽子確實比較貴,“因為豬肉貴,大米貴,什么都貴,人工費也貴”。

 

疫情隔不斷人心。佳節(jié)前一天,臺北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不少打工族都選擇返鄉(xiāng)和家人共度假日。“疫情期間活動能免則免,今年大概就是在家吃粽子,然后陪婆婆去市場買東西。”韓小姐說。和大陸一樣,和家人團圓、與民俗相伴,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儀式感”溫暖人心,不以山海為遠。新華社臺北6月3日電(記者岳夕彤、何自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