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故居 一個家族的兩岸情

在福州三坊七巷,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的話,一定不可錯過郎官巷中的嚴復故居。這是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院落。站在天井中舉目四望,古色古香的插屏門、雕刻精美的軒架、仿西方建筑紋飾的欄桿……中西合璧的建筑彰顯了院落主人的才兼文理、學貫中西。

 

嚴復1854年1月出生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陽岐村,一生沉浮漂泊,1920年底回到福州養(yǎng)病,時任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在郎官巷為他購置了這座宅子。

 

提起嚴復,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他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1866年,年僅12歲的嚴復不幸喪父,經(jīng)濟困窘。艱難之下,他放棄了科舉之路,轉(zhuǎn)而報考“食宿全包、每月給銀四兩”的福州船政學堂。1871年5月,嚴復以最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于學堂航行理論科,登上水師軍艦實習。冥冥之中,他開始與臺灣產(chǎn)生交集。

 

據(jù)嚴復長子嚴璩的《侯官嚴先生年譜》記載,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嚴復隨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御敵,“測量臺東旂萊各???,并調(diào)查當時肇事情形,計月余日而竣事”,并將所勘探海防情形詳盡繪圖,為當時的保臺御敵行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嚴復對中國臺灣省海岸版圖的界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所繪制的海防圖也有力表明了中國政府對臺灣的主權(quán)。”福建省嚴復學術(shù)研究會副會長嚴以振說。

 

1894年,甲午戰(zhàn)敗,昔日福州船政學堂和留英的同窗好友大多戰(zhàn)死,令嚴復悲痛欲絕。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更令嚴復悲憤不已。他奮筆疾書,五篇政論文、一卷《天演論》,撥開大眾迷霧,喚醒中國睡獅;他以筆為劍,提出“合群保種,與天爭勝”,旨在表明,合群乃立國之本,團結(jié)系民族所望,激勵國人團結(jié)一致,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目睹臺灣等沿海領(lǐng)土相繼被侵占,嚴復更加意識到海軍和海防建設(shè)的重要性。他為《海軍大事記》寫下弁言,憤而回顧甲午割臺之辱,希望國人反思中國現(xiàn)代海軍建設(shè)盛衰興廢的深層原因,向海圖強,救亡圖存??梢哉f,嚴復的現(xiàn)代海防思想,與臺灣在清末的得失緊密相關(guān)。

 

在嚴復故居的廳堂上方,有一塊“吾宗之光”的匾額。“嚴復先生原名宗光,‘吾宗之光’既囊括了先生的名字,又高度贊揚其光耀宗族門楣的功績。”導覽人員介紹,這塊匾額是嚴復在臺灣的孫女嚴倬云、孫女婿辜振甫謁獻的。

 

悠悠歲月,嚴復故居的展廳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向游客介紹嚴復家族的兩岸情緣。當時閩臺世家之間通婚頻繁,陳寶琛的妹妹陳芷芳嫁給了臺灣板橋林家第五代裔孫林爾康。后由陳寶琛做媒,將妹夫林爾康的女兒林慕蘭,介紹給了嚴復的三兒子嚴琥。在嚴琥和林慕蘭的子女中,嚴僑、嚴倬云、嚴停云與兩岸關(guān)系淵源最深。

 

“震旦方沉陸,何年得解懸?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1920年,在長孫嚴僑出生之際,嚴復帶著對國家富強的強烈期盼,仿效陸游,寫下這首示兒詩,期望子孫興家門,更要振國家。

 

祖父振興家國的夙愿,嚴僑身體力行。帶著“為了給國家?guī)硪粋€新的遠景”的期望,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0年攜妻子赴臺任教,后來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guān)押在綠島8年。1974年,嚴僑在臺灣病逝。2003年,民政部追認嚴僑為烈士。

 

嚴倬云,是臺灣婦女界領(lǐng)袖人物,她熱心公益,曾多次參訪大陸,一直致力于兩岸和平互動。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嚴倬云陪伴丈夫——前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汪辜會談”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斷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觸,是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辜振甫嚴倬云夫婦為兩岸關(guān)系的和平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嚴停云筆名“華嚴”,因其作家身份為兩岸民眾所熟知。她出版了20多部文學作品,以文字的力量促進兩岸同胞互相理解。嚴停云還被福建師范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已故的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在其回憶錄中,曾留下這樣的評價。

 

如今,陽岐村的嚴復祖居和嚴復墓,也同嚴復故居一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是嚴氏后裔尋根謁祖之地。

 

今年1月,“回望嚴復,展望復興”旅游線路發(fā)布,20多家社團、新聞媒體的代表來到陽岐村,感受嚴復故里的如畫風景,重溫一個家族的兩岸情緣。嚴復紀念館館長、嚴復宗親嚴孝鵬說:“嚴復先生的愛國情懷和啟蒙思想,是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嚴氏宗親愿跨海攜手,為兩岸交流添磚加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