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 梳起“帆船頭”傳承媽祖文化

編輯:張旭|2020-12-23 15:50:05|來源:新華網(wǎng)

聽非遺講故事 梳起“帆船頭”傳承媽祖文化

 

小小湄洲女正在表演媽祖髻技藝。(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10月31日攝)

 

對于近日在家鄉(xiāng)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行的一年一度湄洲女發(fā)髻技藝表演,11歲的小小湄洲女林涵熙期待已久。今年她有一個心愿,希望能向鄉(xiāng)親和游客們好好展現(xiàn)一下自己梳媽祖髻的手藝。

 

在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舉行的這場演出中,不到一個小時,在湄洲第一中心小學讀六年級的林涵熙,就為同校的一年級小妹妹梳好了一個狀似帆船的媽祖髻,領先于現(xiàn)場很多小伙伴。

 

媽祖髻是媽祖故里湄洲島當?shù)嘏缘膫鹘y(tǒng)發(fā)髻,相傳為媽祖所設計,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發(fā)髻也稱為“帆船頭”,所謂“盤發(fā)為海,插簪為槳,青絲做纜,豎髻做帆”,寓意一帆風順。從古至今,當?shù)嘏酝ㄟ^這樣裝扮自己,來為向海謀生的親人祈福。

 

兩年多前,林涵熙聽說學校和少年宮合辦了媽祖髻興趣班,便興致勃勃地讓媽媽給自己報了名。“我們湄洲島有很多特色,我也想親身體驗體驗。”林涵熙說,每周她都會專門上一兩次課,平時做完作業(yè)后也會經(jīng)常練習。

 

對于女兒這個“復古”的愛好,媽媽魏蘭和表示“很開心”。“我奶奶這一輩人都會梳媽祖髻,但是到我這一輩,會梳的人就不多了。”魏蘭和惋惜地說。

 

媽祖髻技藝復雜,熟練者也需至少半小時完成,因此一度不再流行,甚至少有年輕人掌握個中要領。近年來,當?shù)赝ㄟ^在學校開辦興趣班等形式,推動這種傳統(tǒng)技藝在年輕女孩中傳承。此次活動的30余位表演者中,大多是當?shù)刂行W生。

 

率隊參加表演的莆田媽祖中學團委書記鄭麗娥介紹,兩年前該校成立了媽祖髻社團,邀請媽祖祖廟的工作人員來教授技法,目前社團已有20余名成員,學生們都很開心能夠參與其中。

 

莆田媽祖中學校長曾亞林說,希望以學習媽祖髻為契機,讓孩子們體會“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培養(yǎng)更為文明的言行舉止。該校還編寫了《澎湃的新信仰》《走進媽祖》等多冊校本教材,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媽祖文化。

 

“看到越來越多后輩人會梳媽祖髻了,外婆也很開心的。”家住湄洲島東蔡村的高秀金說。她的外婆蔡秋蓮今年77歲,是此次年齡最大的表演者,且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參演了。每年村里組織報名參演,梳得一手好發(fā)髻的蔡秋蓮總是主動請纓。

 

“對于我外婆這代人來說,梳媽祖髻就是日常,好像一天不梳就沒法出門似的,甚至連睡覺也不拆。”高秀金說,此次作為外婆的模特,當外婆在舞臺上給自己梳頭時,她竟感動得紅了眼眶。“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學會,以后自己來表演。”高秀金說。

 

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莆田的一位女子,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死后由鄉(xiāng)親于湄洲島上立廟奉祀。千百年來,這位海內外華人的“海上女神”,給予航海者戰(zhàn)勝災難、開拓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近年來,在當?shù)卣耐苿酉拢昴赀^節(jié),湄洲島女性都會穿上海藍衫、紅黑褲的媽祖服,梳起媽祖髻,身體力行地傳承媽祖文化。

 

林涵熙正是其中的一名小小傳承者。一開始,她讓媽媽當模特,給媽媽梳頭作為練習;后來梳得熟練了,她還教會了媽媽。“我特意買了頭模,就為了跟她學呢。”魏蘭和說,“等涵熙四歲的妹妹長大點,我也會帶她去學梳媽祖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