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色是一種怎樣的東方智慧?看看這場當代藝術展的演繹
中國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近日,竟然有一場當代藝術展探討中國色的獨特魅力與哲學智慧,令人大開眼界。這便是亮相龍美術館(西岸館)的“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
參與此次展覽的5位藝術家,邱世華、梁紹基、劉建華、秦一峰、陳彧君,都是中國本土藝術家,他們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表現(xiàn)形式分別運用了頗具中國特色的材質如蠶絲、瓷片、宣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中國式的黑白灰。他們選擇讓自然成為禮物,接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價值:讓自然來為,讓天道自成,讓時間來為,讓讓予來為。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評論家、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指出,如此的中國式藝術,其作品的色素,作品的底色,作品的純粹,就體現(xiàn)為一種“中國白”,一種中國哲學的“虛白”。此虛白之色,不同于概念化的單色畫(勞森伯格),不同于抽象的白色畫(瑞曼),不同于日本韓國的余白(李禹煥)等,而是一種“虛白”,是知白守黑,是黑白相通,這是由東方智慧開啟的色彩,也是中國藝術的魂。他認為此次展覽是對于中國式材質的重新激活,體現(xiàn)出中國人對于材質的敏感細膩,但又進入材質與自然的隱秘關聯(lián)。
梁紹基《龍渠》,裝置
且看邱世華的白色繪畫,看似是空白的亞麻布現(xiàn)成品與概念化的空白繪畫,平面內部卻有著風景的不確定涌現(xiàn),隨著光線與觀看角度的不同,隨著個體心境的不同,此空白繪畫所顯現(xiàn)的景色也會不同。
梁紹基的白色蠶絲作品,第一次讓自然成為了總體的藝術。蠶蟲自身的吐絲生成為山水畫的條屏形態(tài),這是“蠶”蟲的自生自成,卻又有著文化歷史山水畫的“殘剩”記憶,涌動出虛白的無盡生機。
劉建華的白瓷繪畫,看似現(xiàn)成品,看似空白,竟然卻有著瓷器的硬度,邊緣的輕微卷曲,似乎活化了中國留白藝術的秘密。
劉建華《白紙》,瓷
秦一峰的作品,則讓人們看到另一種絕對的灰度,與虛白相應。這是一系列攝影,從對明式家具“素工”殘章衰變的發(fā)現(xiàn),到多次拍攝是消除光影的時間決斷,再到負片的冊頁式品讀,直至電腦放大的最佳選擇,最后以高級灰的負片輸岀,其實卻已不再是攝影,而是多重空間組合的藝術。
陳彧君對于宣紙的處理上也是別出心裁,他把畫過的水墨與設色作品撕成碎片,然后再次拼貼組合,充滿了偶發(fā)的機趣。
此次展覽讓人們看到,中國式藝術不再是西方現(xiàn)代性的單極化思維,而是有無相生的二元轉化,體現(xiàn)著中國式智慧,這也正是中國藝術對于世界的貢獻。
作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