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投書: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現實意義

編輯:左妍冰|2020-10-26 10:41:55|來源:海峽之聲

每年10月25日對于臺灣同胞來說是一個必須記住的日子,這就是臺灣光復的日子。就在75年前的這天,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省在與祖國母親分開50載后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之中,兩岸又重新統一在一起。

 

還記得孩提時代,我對于臺灣光復這段日子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每年的“臺灣光復節(jié)”都會放假,家人也都會跟我講述臺灣光復那段歷史的點點滴滴,老一輩人跟我聊著聊著更唱起“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的《臺灣光復紀念歌》。但是,今日的臺灣,還有多少鄉(xiāng)親記得臺灣光復呢?因為,在臺灣地區(qū)原領導人陳水扁時期,就將“臺灣光復節(jié)”改成只紀念不放假,并且在各種場合和教育上大搞“去中國化”,使得臺灣青年一代無法銘記這段歷史。

 

今年適逢臺灣光復75周年,逢“五”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寓意,尤其是當下,在島內民進黨當局大搞“仇中反中”、“去中國化”的環(huán)境下,兩岸同胞共同紀念臺灣光復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首先,臺灣光復是粉碎“臺獨”分子主張“臺灣地位未定論”最重要的法理依據。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兩項國際法文件宣告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同時必須無條件將侵占中國領土包含臺灣省在內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自此,臺灣同胞又可以當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再受日本殖民奴役的統治。所以根據這兩項國際法律文件看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就是“臺獨分子”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謬論最好的依據,因為臺灣早于1945年10月25日就回到中國的懷抱之中,日本殖民者白紙黑字在降書上寫明將侵占的臺灣交還給我們中國。

 

其二,沒有抗戰(zhàn)的勝利就不會贏來臺灣光復的日子,必須向臺灣青年一代講述這段艱辛的抗戰(zhàn)歷史。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今日的臺灣社會竟然稱臺灣光復為“接收”而非“光復”,特別是在2015年“反課綱之亂”到今日,臺灣中學的課程中早已無臺灣光復,這段歷史在臺灣青少年一代中早已消逝,已經到了數典忘祖的地步,可謂是令人震怒和擔憂。試想這樣對得起犧牲的千千萬萬同胞嗎?對得起在日本殖民50年間被日本殖民者殺害的60萬臺灣同胞和抗日烈士嗎?所以說兩岸必須共同紀念臺灣光復,對臺灣下一代進行抗戰(zhàn)歷史和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的教育。

 

其三,臺灣同胞自古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并以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為志。早在1874年日本侵略屏東牡丹社起就開啟了長達70載的抗日, 1895年乙未清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愛國仕紳丘逢甲將其祖籍地廣東故里的宅邸取名為“念臺山館”,以示不忘記光復臺灣。“念臺”亦是丘逢甲長子丘琮的別號,寄望子承父志,完成復臺宏愿。最終,1945年10月25日這天,丘逢甲之子丘念臺完成了父親的愿望,在臺灣光復后回到了家鄉(xiāng)臺灣,見證了臺灣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同時在日據時代,眾多的臺灣青年也返回祖國大陸參與對日抗戰(zhàn),最著名的莫過于李友邦將軍,在抗戰(zhàn)時期組織“臺灣義勇隊”進行對日抗戰(zhàn),同時李友邦將軍也主張“要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一切勢力,脫離其統治而返歸祖國”。由此可知在日據時代不管哪個階段,不管是島內抗日的愛國志士還是返回祖國大陸抗日的臺灣同胞,最大的共同心愿就是將日本殖民者趕出臺灣,臺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兩岸同胞有責任與義務共同守護這段歷史和法理意義,反對“臺獨”分子捏造的種種“臺獨”謬論,共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共謀國家和平統一。(沈陽臺青會副執(zhí)行長羅鼎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