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各界人士追思王曉波——“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

7月30日,“臺灣同胞的杰出代表、臺胞愛國統(tǒng)一陣營的杰出領袖和理論家、社會活動家”王曉波先生病逝于臺北。

 

8月8日,王曉波先生骨灰撒于臺灣海峽。

 

9月3日,在“王曉波教授紀念會”會場,曾陪同老兵返鄉(xiāng)的楊祖珺演唱的《美麗島》和女生合唱《我的祖國》、《黃河協(xié)奏曲》旋律依次回響,展出王曉波先生在海峽兩岸為“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而奮斗的精彩一生。

 

義 者

 

“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這句話,對王曉波先生來說不是口號,是從血淚苦難中生長出來的信念。1953年他9歲時的元宵夜,母親張麗曼在臺中家里被捕,當年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就義,父親因“知匪不報”坐牢,他和兩個妹妹從此成為“匪諜”的孩子飽受困苦欺凌。1973年,王曉波因思想見解不容于當時的國民黨當局被逮捕訊問,后被臺大哲學系解除教職。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曾說過:“多少人因為政治受難的經歷而榮華富貴,曉波老師要得到這些太容易了,但他沒把這些看在眼里。”

 

王曉波看在眼里的是什么?他1980年從美國給在大陸的舅舅寫家信說:“我們家庭的悲劇,也是中國悲劇的一部分,我們不怨天也不尤人,我們只恨中國不強大,自己不爭氣,我們只應抹干眼淚為中國的明天而奮斗,希望我們的悲劇不要在我們的子孫身上重演。”

 

正是有這樣的心胸氣度,當1987年臺胞初到大陸,看到的多是落后之處甚至有嫌棄之意時,王曉波看到的是:“今天的中國不僅僅是獨立的國家,而且是有保衛(wèi)自己獨立的能力的國家。”王曉波父母及其家族近百年來磨難重重,其父親王建文離世時,王曉波撰文:“您下輩子要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王曉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兩岸統(tǒng)一才能開啟中華民族的太平盛世。因著這個信念,他一生在臺灣經歷“兩蔣”“李扁”時期,直至最后一刻,無論被迫害、打擊還是被嘲笑,立場從未動搖。

 

東吳大學前任校長劉源俊教授在紀念會上說:“我們今天紀念的是一位民族大義士。”

 

學 者

 

朱云鵬教授在紀念會上回憶王曉波主持微調課綱時說,我們全體小組成員最佩服的是他的意志力和勇氣,無論有什么人指責我們,他都說“沒問題,我可以和他公開辯論”。這樣的勇氣來源于王曉波先生扎實的學術根底,他著作等身,哲學史學兼修,被臺大解職后還能從講師晉升為教授全憑研究實力。

 

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說:“曉波兄不相信受日本殖民統(tǒng)治50年的臺灣人,會反對民族主義而擁護殖民主義,他只相信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認為臺灣人民絕不是天生的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順民,因此開始深入研究臺灣史,對抗日先賢蔣渭水的研究尤為其中最大成就。他在有限的資源下全力收集各種蔣渭水的文獻資料,并且遍訪臺灣抗日耆老,還原了臺灣抗日史,主持出版了《蔣渭水全集》。”馬英九說,正是因為王曉波的研究成果,他才“認識”了“臺灣孫中山”蔣渭水。

 

王曉波對臺灣抗日歷史的研究,也列入了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臺灣沒有一部抗日史,那段記載只有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的行刑口供,以致后人將抗日志士林少貓誤為“土匪”。因此,1984年王曉波撰文呼吁:“如果我們不能即時搶救臺胞抗日史的文獻,等這代抗日臺胞過去后,臺胞抗日英烈只能以日本人的記述來寫他們的歷史,豈不是永世的抱憾?”

 

王曉波妻子宋元說,為了研究那段歷史,王曉波每天“啃”日據(jù)時代的《臺灣民報》。他遍訪當事人,除了歷史,也留下這些可敬的臺灣前輩人生最后的記錄。1987年,王曉波推動成立臺灣史研究會,擔任創(chuàng)會理事長,他以數(shù)十本臺灣史研究著作證明:“臺灣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比其他省更具有河洛成分”“近代臺灣歷史的發(fā)展,是與近代中國革命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有人在座談會上挑戰(zhàn)他:“你為什么反‘臺獨’?”他回答說,我是知識分子,不是政客,我研究臺灣歷史,就要提出我的意見,這是我的責任。

 

俠 者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在紀念會上回憶他眼中已不年輕的王曉波:“牛肉面、高粱酒,騎著腳踏車王子般進出校園,小館子里高聲議論家國……”

 

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說在臺大四年級時認識講師王曉波,相交49年,王曉波只求過他兩件事,一是請求幫助政治犯陳明忠保外就醫(yī);二是請求批準在北大任教的陳鼓應先生的妻子返臺探親。馬英九任內聘請王曉波主持課綱微調和高中歷史課綱修訂,王曉波因此成為“臺獨”勢力的箭靶,馬英九說:“曉波兄從來沒有抱怨,最多感嘆一句,我雙拳難敵四手?。?rdquo;

 

王曉波先生一路走來,發(fā)起校園“保釣”運動、推動老兵回鄉(xiāng)探親、創(chuàng)辦統(tǒng)派團體、創(chuàng)辦《海峽評論》、致力歷史哲學研究……這些不被大多數(shù)臺灣民眾了解,最讓他“上版面”出名的還是2009年歷史課綱修訂和2013年的課綱微調,受邀與他一起工作的李功勤在紀念會上說:“在某些報上,比槍擊要犯上版面還多”,所受攻擊可想而知。但王曉波在自傳性質的《故人故事:我的告白》中特別記錄這一段工作:我不但校正了經李、扁時期以皇民化扭曲的臺灣歷史教科書,并且把臺灣人民抵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和參加祖國革命的歷史,列入高中歷史課綱中。

 

朱云鵬在紀念會上說,很可惜微調課綱后來被推翻了。在2016年選舉狂潮之后,臺灣已進入另一個階段,民主被民粹遮掩,和平快要被仇恨淹沒。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xié)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我們會延續(xù)曉波先生的終生志愿,讓中華文化千秋萬世于兩岸中國人的土地之上。

 

(本報臺北9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