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改叫“臺醫(yī)”?兩岸罵聲一片

游錫堃這兩天在兩岸火了,可惜火的是罵名。臺灣立法機構(gòu)負責人游錫堃5日在出席中醫(yī)師公會全國聯(lián)合會舉辦的學術(shù)論壇時,提議將“中醫(yī)、中藥”改名為“臺醫(yī)、臺藥”也不錯,此話一出,立刻掀起外界議論,兩岸都是罵聲一片。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道,游錫堃當局表示,“漢醫(yī)”有千年歷史,“中醫(yī)”僅有百年,在臺灣,年紀較長的人過去都稱“漢醫(yī)”、“漢藥”,“這個事情,我是覺得大家可以思考思考”,“如果叫臺醫(yī)、臺藥,應該也不錯”,但如果大家覺得不夠好,就可叫“漢醫(yī)”、“漢藥”也無所謂。他也強調(diào)“這是個人的淺見”。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次兩岸一致,都是罵聲一片。

 

國民黨“革實院長”羅智強諷刺,覺得真得是“一語臺的”,只是有點“美臺不足”。要改,首先應該改“陳致臺”跟“陳時臺”,改完了“臺醫(yī)”,還應該再改“臺秋節(jié)”,改完“臺秋節(jié)”還不滿意,那再去改“臺央”、“臺興”、“臺正”跟“臺山大學”。羅智強說,改名是個假議題,大家只會覺得有夠無聊,“無臺生有”。這也證明了游錫堃看起來是民進黨的“臺流砥柱”,實際上是“外強臺干”,“目臺無人”。羅智強奉勸民進黨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臺送碳”,如果真的要把盧秀燕改成“臺臺市長”,要把“立法院”的地址改成“臺山南路”一號,那臺灣人民,只會給你一個“大臺指”。

 

孫大千則是在臉書寫下,“中醫(yī)”的“中”字,“是因為起源于中國大陸,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累積和發(fā)展,并不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創(chuàng),這么簡單的道理,游錫堃不知道嗎?”他也批評,“照這種邏輯,那么所有源自于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是不是都要改名?所有源自于中國歷史的書籍著作,是不是都要改名?‘恐共’恐到這種地步,不會覺得太可笑嗎?”孫大千認為臺灣和中國大陸分享了同樣的歷史文化的傳承,這是無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這并不會影響兩岸目前在不同政治制度治理的政治現(xiàn)實。最后,他也說,有志氣的政治人物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既有的中華文化的底蘊之上,發(fā)展出具備臺灣特色的獨特風采。

 

除了文化層面上的反駁,結(jié)合疫情下愈顯慘淡的臺灣經(jīng)濟,島內(nèi)媒體人黃創(chuàng)夏也在臉書貼文表示,“無薪假人數(shù)仍在攀升?畢業(yè)生正苦尋有企業(yè)愿征新鮮人?”,他直言中醫(yī)改名爭議,“吃飽沒事干?只在搞改名”!臺灣公務人員協(xié)會榮譽理事長李來希6日在“軍公教網(wǎng)絡之聲電臺直播”中提到,臺灣醫(yī)生就叫“臺醫(yī)“?那西醫(yī)呢?將來怎區(qū)隔西醫(yī)、中醫(yī)呢?“這是沒有意義的事,希望政治人物務實施政,別只是增加社會困擾”。李來希嘲諷,再怎么改也改不了膚色和內(nèi)涵,“走極端,走對立,走抗爭,走仇視,臺灣怎么會進步。”

 

島內(nèi)網(wǎng)友氣憤留言:“表面看是文字游戲,實際上是煽動民粹”“操弄意識形態(tài),沒救了”“中秋要不要改‘臺秋’,腦中風要不要改‘腦臺風’?”簡直大型翻車現(xiàn)場。

 

臺灣“中時電子報”發(fā)表評論表示,日本石垣市議會通過將釣魚島更名,民進黨當局口頭上宣示“主權(quán)”,卻力阻民眾保釣護“主權(quán)”。游錫堃卻在此時提出將“中醫(yī)”改名“臺醫(yī)”,口頭爭名搶頭香,護“主權(quán)”行動卻是沒半步。該評論指出,諷刺的是,蔡英文當局護“主權(quán)”的“里子”不要,卻把腦筋動在“去中化”的“面子”上。臺灣國際處境艱難,“政府”守土有責,應拿出具體行動寸步不讓。至于“去中化”的各種所謂“正名”議題,只要無關(guān)“主權(quán)”,就不該一再挑起族群對立,更被外界拿來看笑話。

 

香港《中評社》6日分析認為,目前“立法院”正值臨時會期間,有關(guān)“華航更名”、”護照改名”等決議,文還在朝野協(xié)商中,連民進黨黨鞭處理都很謹慎,就是不愿意在兩岸關(guān)系變動之際,再火上加油,但身為”立法院長”卻帶頭挑起敏感議題,這樣做到底是故意?還是政治敏感度不夠?加上兩岸關(guān)系緊繃與中美情勢升溫,也可能讓臺灣成為引爆點。

 

《人民日報海外版》則在評論中指出,“恐怕這名綠營政客提議改名,出發(fā)點不是什么醫(yī)學問題,而是念茲在茲的政治問題。”一見到“中”“華”等字眼,綠營就神經(jīng)過敏、如芒在背,恨不得去之而后快。提出把中醫(yī)改名成“臺醫(yī)”,或者類比日本、韓國、越南改成“漢醫(yī)”,無非是又一次“去中”盤算,企圖通過醫(yī)藥領域的改名操弄,間接否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意制造“一中一臺”幻象。島內(nèi)綠營分子在“去中國化”路上越走越遠,也越走越荒誕。從最早的“孫中山是外國人”怪論,到試圖強迫臺灣民眾姓名登記不準使用中文而用羅馬拼音,再到提議脫離中國大陸時區(qū)改用日韓時區(qū)等,無一不讓人在譴責之余覺得好笑。甚至有臺灣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了回避“中”字,說出“古今臺外”這般“另類成語”,被島內(nèi)媒體和民眾譏諷為“走火入魔”。

 

評論分析,綠營分子何以如此熱衷這種荒腔走板的“臺獨游戲”?因為他們面對的客觀現(xiàn)實是,“一個中國”已經(jīng)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堅守的共識,民進黨當局在“政治臺獨”的路上走不通,經(jīng)濟層面既不敢、又不能、更無法脫離大陸,于是就處心積慮推行“漸進式臺獨”,大搞“去中國化”,在抹除臺灣的中國印記、刺激兩岸關(guān)系對立上持續(xù)加碼。

 

評論還稱,這種逢“中”必反的政治操弄,已經(jīng)激起了島內(nèi)民眾的強烈反感。他們質(zhì)問民進黨當局,難道將來臺灣民眾不能過春節(jié)么?不能過中秋么?不能吃粽子么?不能寫漢字么?春聯(lián)全部都用英文寫,而且還不能寫在紅紙上么?大家玩的麻將不叫“紅中”而叫“綠臺”么?是不是以后還要求臺灣民眾全體改名,不要姓“趙錢孫李”,而改叫“Andy、Bill、Carl、David”,否則就是“親共舔中、被洗腦、被統(tǒng)戰(zhàn)”?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不能脫離其根,失卻其魂。臺灣的根就是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無論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勢力怎樣政治操弄,都改變不了臺灣同胞歸屬中華民族的事實,改變不了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改變不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事實。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裂分子不斷去根、去“中”,就相當于抽掉臺灣社會的靈魂,對臺灣社會和島內(nèi)民眾絕對是禍不是福。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7月6日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