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合作 開枝散葉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5-23 17:05:43 | 來源: 人民日報 |
中尼共同組織在尼泊爾中部安娜普納地區(qū)進行綜合野外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中緬科學家在緬甸茵多吉湖進行魚類樣本采集。中科院東南亞中心供圖
核心閱讀
通過科技交流,亞洲各國正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中科院已在亞洲地區(qū)建成6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開展國際合作,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壯大創(chuàng)新人才隊伍、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科技交流的成果,已輻射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亞洲在全球科技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顯著提升,亞洲各國正積極通過合作和交流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年來,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科院在亞洲地區(qū)已建成6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第七個中心正在籌建中。這些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已成為中國和亞洲各國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一批科研項目、一批創(chuàng)新人才在這里結出成果、不斷成長。
合作解決民生問題
以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為平臺,中國科學家們?yōu)樵S多亞洲國家解決了很多困擾他們多年的民生問題,提高了當地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李寅說:“針對許多亞洲國家存在的清潔飲用水和污水治理問題,我們采用‘一國一策’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建立了‘政產學研用協(xié)同’的國際合作模式,推動先進、適用的清潔水技術在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伊朗等國實現(xiàn)了個性化落地,為解決當地這一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在斯里蘭卡北中央省,流行著一種病因不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慢性腎病。據當地官方統(tǒng)計,每年約有2萬例腎衰竭患者入院或再入院,有2000例患者死亡。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研究表明,這種腎病與當地老百姓所飲用的地下水可能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斯里蘭卡飲水安全不僅是與環(huán)境和健康相關的民生問題,也是環(huán)境與健康領域的科研挑戰(zhàn)。
在中科院中國—斯里蘭卡聯(lián)合科教中心(以下簡稱中—斯中心)的支持下,中—斯中心的科研人員們以斯里蘭卡不明原因慢性腎病病區(qū)安全飲用水需求為切入點,圍繞適用水處理技術、雨水收集與利用、水資源管理等,雙方開始了長達5年的合作。
目前,雙方的合作已經從單純科技合作延伸到了“政產學研用”各個角落,合作單位包括7個科學院機構、3個院外科研機構和若干水務企業(yè)組成的中方研究力量及4個斯方機構,創(chuàng)建了“人才培養(yǎng)—科教援助—企業(yè)跟進”“國際合作與院地合作一體化”的雙輪驅動合作模式。
此外,以位于尼泊爾的中科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為依托,中國和南亞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例如,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科學家分別與中國科學家進行合作,圍繞氣候變化、地質災害等領域組織開展了10多次聯(lián)合科學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時,中國派出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組,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決策依據;2016年,中尼共同組織喜馬拉雅山安娜普納地區(qū)綜合野外科學考察,推動了季風—植被—環(huán)境綜合監(jiān)測斷面建設。
培育當地科技人才
中科院通過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和中科院大學,同亞洲眾多國家開展人才交流和培訓,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
2018年6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培養(yǎng)的首位斯里蘭卡籍碩士留學生衛(wèi)澤睿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碩士生畢業(yè)答辯,被中—斯中心和其母校盧胡納大學共同聘請為高級技術人員。
3年前,衛(wèi)澤睿成為南海海洋研究所第一位斯里蘭卡籍的碩士留學生。隨后,斯里蘭卡盧胡納大學校長Gamini Senanayake教授提出希望中科院大學能夠幫助斯里蘭卡培養(yǎng)更多碩士留學生的請求。在中科院大學的支持下,中—斯中心從2016年開始,成班招收海洋環(huán)境科學斯里蘭卡留學生。
“截至目前,已有44名斯里蘭卡籍學生在中科院下屬各研究所攻讀博士、碩士學位。主要涉及專業(yè)有海洋環(huán)境科學、植物學專業(yè)等。”中—斯中心主管潘剛說,“與此同時,我們還邀請了兩名斯里蘭卡科學家來華開展合作研究。”
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從2016年開始協(xié)助中科院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招收尼泊爾籍碩士、博士研究生。中國還在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設立優(yōu)秀碩士獎學金,鼓勵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并每年為青年科學家進行各種培訓。
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副主任比諾德·達瓦迪說:“中國幫助尼泊爾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研人員,極大地提升了尼泊爾的科學研究水平,尼泊爾在環(huán)境變化、生物多樣性、氣候和地質災害等科學領域研究逐漸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東南亞中心)以緬甸為中心,輻射東南亞重要國家,自2015年啟動以來,已為緬甸、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開展了大量人才培養(yǎng)項目。
截止到2018年,在中國政府獎學金、“一帶一路”獎學金、和中科院大學獎學金等的資助下,東南亞中心已招收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研究生73人。通過緬甸熱帶植物鑒定與森林管理培訓班等系列項目為東南亞各國培訓科技人才200多人次。
推動研究成果落地
在用科學技術為當地解決民生問題和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同時,中國也注重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落地。
2016年,中科院在泰國曼谷成立了曼谷創(chuàng)新合作中心(以下簡稱曼谷中心),專注于海外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國內外聯(lián)動創(chuàng)新的管道,帶動我國先進技術和優(yōu)質產能走進東南亞。
通過與曼谷中心對接,中科院重慶綠能院、中科晶上與泰國高校共建智慧城市實驗室,綠能院的人臉識別技術和設備已與泰國素萬那普機場、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進行對接及示范應用,推動了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主的中國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在東盟國家全面鋪開。
此外,曼谷中心率先成立了國際院士村,諾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巴瑞·夏普萊斯,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王佛松、吳岳良、汪集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郭位首批入駐。目的在于接納國際前沿科技和科學院的先進適用成果,并在這里不斷進行升級迭代和孵化。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說:“這些舉措對推進科技成果在東南亞國家的應用示范和轉移轉化、服務區(qū)域和次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了良好效果。”
截至2018年11月,曼谷中心已經共建中—泰合作雙邊平臺6個,協(xié)助建立聯(lián)合實驗室或聯(lián)合研發(fā)基地10個,累計為100多家企業(yè)提供各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走向海外的科技服務50多批次。
未來,隨著中國和亞洲各國科技交流的進一步深入,更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科技成果將為亞洲文明對話再添新章。
相關新聞
- 2019-04-26想登上中國空間站嗎?這里有一份“逆天”指南
- 2019-04-09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明日面世
- 2018-08-29漢字牽兩岸“甲骨”促交流:甲骨文文創(chuàng)交流展(上海)備受關注
- 2019-04-152018年逾95萬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工作
新聞推薦
- 中國成功發(fā)射實踐二十五號衛(wèi)星 中國航天2025年開門紅2025-01-07
- “重走海絲路之遇見媽祖”活動在湄洲島啟動2025-01-07
- 香港玩具展匯聚全球商家展示新品2025-01-07
- 兩岸一家親,這條路他走了36年2025-01-07
- “邊檢+”,讓臺胞往來更便捷2025-01-07
- 第二屆“金陶笛杯”兩岸陶笛邀請賽圓滿收官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