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綻放 中國匠心”:探訪北京世園會的“花傘”世界

如果從空中俯瞰北京世園會園區(qū),你會看到一片白色“花海”,漂浮于綠野繁花之上。這就是北京世園會的核心建筑國際館。這一極具田園美感與中國建筑智慧的宏大建筑是由94把鋼“花傘”構成。立于“花傘”下,人們不僅能欣賞頭頂上的連片“花瓣”之美,還能在炎炎烈日下享受“傘”下的陰涼。

 

國際館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與臨近的中國館和演藝中心環(huán)湖而立,共同組成園區(qū)的核心建筑群。世園會期間,國際館承擔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室內(nèi)展覽以及舉辦國際園藝競賽的功能。

 

世園會開園以來,這里成為最熱的“打卡地”之一,每天等待進入?yún)⒂^的游客都排成長隊。館內(nèi),贊比亞、塔吉克斯坦、緬甸等各國展室展臺都擠滿了游客。正在進行的牡丹芍藥國際競賽展上,品種繁多的牡丹芍藥及花藝作品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

 

國際館在設計中的最大亮點,就是94把由鋼柱和懸挑鋼梁構成的“花傘”,在頂部花瓣處相互連接,形成了“花海”造型的輪廓。“花傘”從室外公共空間延伸至室內(nèi),力求實現(xiàn)人與自然在空間上的融合,“花傘”在室外的部分也起到為游客遮陽的功能。

 

“我們希望能模糊地域、邊界的概念,這個館從遠處看是一片花的海洋,人們走近后,站在其間,又好像走進了一片森林。”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國際館設計負責人游亞鵬說。

 

打眼一看,94把“花傘”長得都一樣,但其實它們每一把從高低到弧度都不相同,最高的一把“花傘”約23米,最低的一把約17米。

 

這樣的景觀令人驚嘆,但在施工時要把這么多巨型“花傘”安裝到位難度很大。負責施工的北京建工國際館項目副總工劉志棟介紹,“花傘”是由鋼柱和懸挑鋼梁構成的純鋼結構,最重的一把“花傘”有33.7噸重,最輕的一把也能達到25噸重,常規(guī)塔吊無法完成安裝。“在國內(nèi)沒有過這么大的‘花傘式’鋼結構屋面,我們需要用500噸的大吊車來吊裝。”

 

為了將“花傘”精確吊裝到不同位置,工人們在現(xiàn)場對5000個測量點位測量了上萬次;“花傘”龍骨的焊接點位共有15萬個,焊接時長接近3.5萬小時。

 

劉志棟說,一把“花傘”的安裝,需要經(jīng)歷從制作操作平臺、“花傘”柱定位、主梁拼裝到次構件拼裝、焊接、“花傘”吊裝等8個步驟,相當于1個小型鋼結構的工作量。

 

由于“花傘”的造型特別,使得組成屋面的幕墻鋁板在形狀和弧度上也是五花八門。粗略估計,國際館建設共使用了約2.1萬塊幕墻鋁板。為了貼合每一把“花傘”的造型,工人們在拼裝之前,需要先將預制構件進行二次加工,切割成特定形狀。

 

“毫不夸張地說,2.1萬塊鋁板,每一塊的尺寸都不完全相同。一把‘花傘’的幕墻鋁板裝修,平均就需要100個工人。”劉志棟介紹。

 

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線,節(jié)約人工光源使用,國際館主體鋪設了透光性能良好的玻璃幕墻,總面積達8000平方米,超過工程幕墻總體面積的60%。據(jù)悉,這使得國際館相比同等體量的鋼結構建筑物,能源消耗可降低一半。

 

“因為國際館要展陳很多種類的植物,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大的空間,盡可能提供光、熱、通風等自然條件,為此館內(nèi)設計有大量天窗采光,還有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希望為植物營造好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也使建筑更加綠色節(jié)能。”游亞鵬說。

 

據(jù)悉,針對延慶地區(qū)冬季寒冷多降雪、易結冰的氣候特點,每朵“花傘”的頂部還設置有融雪電纜,每個“花傘”柱內(nèi)都設置雨水管線,與地下集水池和地面雨水收集井連通,使雪水或雨水能順著“花傘”柱內(nèi)的水管導流貯存,再用于園林澆灌和建筑日常運行。此外,“花傘”頂部還鋪設了光伏膜,可以通過太陽能蓄電,為建筑夜間運行提供輔助供電。

 

也許是因為有了“花傘”的庇護,白天人走在館內(nèi),不會感到炎熱,柔和的光線透過“星芒”造型的玻璃天窗照射進展示大廳,讓人仿佛置身于繁星之下。

 

融合園藝特色,綻放四海風情,凝聚中國匠心。如今,在這片“花海”下漫步,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能通過地面水系動態(tài)投影、大型透景畫壁、數(shù)字景窗等多種科技手段,多維度體驗繁榮的世界園藝文化,也能在這里盡賞各國各地的花卉新品與優(yōu)秀的園藝作品,領略多民族的文化魅力。(記者魏夢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