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1-03 15:24:00 | 來源: 北京日報 |
月球背面著陸地點,大紅圈為南極-艾肯盆地,小紅圈為馮·卡門撞擊坑。
▼與“嫦娥三號”著陸器相比,“嫦娥四號”著陸器增加了3根5米長的低頻射電頻譜儀天線。
“嫦娥四號”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于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qū)——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么,“嫦娥四號”為什么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嫦娥四號”一路奔月宮
“嫦娥四號”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fā)射入軌段、地月轉移段、近月制動段、環(huán)月飛行段、環(huán)月降軌段、動力下降段,最終著陸到月面。期間,著陸器和巡視器組合體通過“鵲橋”月球中繼星與地面建立上下行通信鏈路。著陸成功后,著陸器將擇機完成巡視器釋放。著陸器、巡視器分別開展科學探測,并通過“鵲橋”將數據傳回地球。
“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升空后,由于準時發(fā)射、準確入軌,原計劃在近月制動前實施的3次軌道中途修正,只于2018年12月9日進行了1次,達到了預期目標。
經過約110小時奔月飛行,2018年12月12日16:45,“嫦娥四號”成功實施了近月制動,順利完成“太空剎車”,被月球捕獲,進入了環(huán)月軌道。此前的12月12日16:39,“嫦娥四號”在距月面129千米處成功實施了7500牛發(fā)動機點火,約5分鐘后發(fā)動機正常關機,“嫦娥四號”順利進入近月點100千米的環(huán)月軌道,近月制動獲得圓滿成功。
所謂近月制動就是給高速飛行在地月轉移軌道的航天器減速,使其被月球的引力捕獲,進入環(huán)月軌道。“嫦娥四號”經過約110小時飛行后,以1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和月球相遇。此時它與月球的相對速度約為2.4千米/秒。到達制動點時,它需要通過減速發(fā)動機反推將速度降下來,制動量約為800米/秒,即將原本2.4千米/秒的相對速度降低到1.6千米/秒左右。“嫦娥四號”的“剎車”力度需要極其精準。如果“剎車重了”,例如每秒的速度多減30米,可能會導致它撞上月球;如果“剎車輕了”,探測器速度過大的話,月球引力也會拉不住它。
有些人可能會問:在環(huán)月軌道運行這段時間內探測器都干什么了?據悉,“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調整了環(huán)月軌道高度和傾角,開展了與“鵲橋”月球中繼星的中繼鏈路在軌測試和導航敏感器在軌測試,以確保“嫦娥四號”最終能進入預定的著陸區(qū),擇機實施月球背面軟著陸。
在月球背面著陸意義大
目前全球已進行過130多次探月活動,包括用探測器撞擊過月球背面,但是從來沒有一個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
通過已發(fā)射的大量繞月探測器了解到,月球背面具有不同于月球正面的地質構造,多“山”多“谷”,所以對研究月球和地球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地球上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早期地質歷史的痕跡早已消失殆盡,只能寄望于從月球上仍保存完好的地質記錄中挖掘地球的早期歷史。因此,對月球背面開展形貌、物質組成、月壤和月表淺層結構的就位與巡視綜合探測,可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對研究地球的早期歷史也有重要價值。
另外,由于被地球潮汐鎖定、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等原因,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只有約59%的月面能被地球觀測到。所以對天文學研究而言,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接收遙遠天體發(fā)出的射電輻射是研究天體的重要手段,稱為射電觀測。由于這些天體的距離遙遠,電磁信號十分微弱,所以在地球上,日常生產生活的電磁環(huán)境會對射電天文觀測產生顯著干擾,因此天文學家一直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寧靜的地區(qū),監(jiān)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月球背面可屏蔽來自地球的各種無線電干擾信號,因而在那里能監(jiān)測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無法分辨的電磁信號,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有望取得重大天文學成果。
月背著陸“鵲橋”先行
不過,正是由于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所以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不能直接和地球站進行無線電通信。為此,我國于2018年6月14日先把“鵲橋”月球中繼星送入地月拉格朗日2點(簡稱地月L2點)的軌道。在這個使命軌道上,“鵲橋”能同時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并具備在1000米/秒高速在軌飛行中,速度控制精度誤差不大于0.02米/秒的超強本領,從而可為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與地球站之間提供通信鏈路,傳輸測控通信信號和科學數據。
遵循工程技術上可行、科學上有特色的原則,“嫦娥四號”的著陸區(qū)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這是因為該撞擊坑具有較高的科學探測價值,且地勢較為平坦,可以同時滿足科學和工程上的要求。對該撞擊坑的著陸和探測,能夠揭示月球形成和演化的一些關鍵問題,在月球科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嫦娥四號”將分析該地區(qū)的地表特征和地下構造,為了解月球、地球、太陽系演化提供第一手線索。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完成軟著陸后,將進行太陽電池翼展開并充電、定向天線展開并指向地球和推進劑鈍化等一系列月面初始化工作。其巡視器與著陸器配合完成巡視器解鎖分離、轉移釋放、駛離等動作,巡視器到達月面。此后,在“鵲橋”月球中繼星的支持下,著陸器開展就位探測,巡視器按照任務整體規(guī)劃對探測點逐個進行科學探測,并把探測數據傳回地面。
適應新任務改進多多
“嫦娥四號”任務的工程目標主要有兩個:研制、發(fā)射月球中繼通信衛(wèi)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研制、發(fā)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其科學目標主要有三個: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qū)形貌、礦物組分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huán)境探測研究。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仍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但是因為“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的科學目標不同,因此兩者所裝載的科學載荷有明顯變化,更換了部分科學載荷,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裝載了國際科學載荷。
“嫦娥四號”的著陸方式與工作狀態(tài)跟“嫦娥三號”也有很大區(qū)別,性能上有很大提升,這是因為“嫦娥三號”相當于在華北平原著陸,而“嫦娥四號”則相當于在崇山峻嶺的云貴川地區(qū)著陸。
月球正面有較為寬闊的平原,雖然也有許多隕石坑,但即使是坑底也相對平整,所以“嫦娥三號”是以弧形軌跡緩慢著陸。
月球背面的地形很復雜,隕石坑更多,大坑套小坑,地勢更陡峭,山峰林立,很難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供“嫦娥四號”安身。由于“嫦娥四號”要在凹凸不平的地方軟著陸,所以需要具有比“嫦娥三號”更準確的著陸精度。為了不撞到峭壁,“嫦娥四號”具備很高的自主導航和避障功能,以便自主尋找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qū)進行著陸,采取近乎垂直的著陸方式。
“嫦娥三號”在長月夜零下180℃的環(huán)境中是不能工作的,而“嫦娥四號”將采取新的能源供給方式——同位素溫差發(fā)電與熱電綜合利用技術,以保證其度過寒冷漫長的月夜及正常開展探測工作,在國內首次實測月夜期間淺層月壤的溫度。
“嫦娥四號”的月球車雖與“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號”月球車外形和重量一樣,是全球目前重量最小的月球車,但由于要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因此針對月球背面復雜的地形條件、中繼通信新的需求、極大的溫差和科學目標的實際需要等因素,對“嫦娥四號”月球車進行了適應性更改和有效載荷配置調整,在運動安全、能源供給、科學探測和測控通信等方面均做了特殊的設計。尤其在線路方面進行了設計改進和試驗驗證,使它更強大,既不怕極熱極冷的“廣寒宮”,又能完成更多新任務。
此外,“嫦娥四號”的月球車還針對“玉兔號”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電纜設計的改進和試驗。“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僅在電纜鉤掛、摩擦方面就做了上千次試驗,同時也盡量減少電纜裸露在外的面積,減少電纜的故障風險。
“嫦娥四號”任務完成后,我國將執(zhí)行探月三期任務,發(fā)射“嫦娥五號”采樣返回器,它由上升器、著陸器、軌道器、返回器四個部分組成,將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帶回2千克月球樣品。
此后,我國探月工程將實施第四期工程,主要任務包括開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探測,然后建立無人的月球科考站。最終,我國將實現載人登月的宏偉目標。
相關新聞
- 2019-01-03中國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 2018-12-13實施近月制動,完成“太空剎車” 嫦娥四號進入環(huán)月軌道
- 2018-12-10嫦娥四號 為何要去月球背面
- 2018-12-10嫦娥四號將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著陸 開展多項科學研究
新聞推薦
- 中方決定對7家美國軍工企業(yè)及高級管理人員采取反制措施2024-12-27
- 當“臺灣腔”遇上“東北話”2024-12-27
- 規(guī)則對接帶來發(fā)展新機遇——港澳青年灣區(qū)執(zhí)業(yè)融入發(fā)展大局2024-12-27
- “時間”刻度里的20242024-12-27
- 堅實的步伐丨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xù)留存、澤惠后人2024-12-27
- 商務部:對原產于臺灣地區(qū)、馬來西亞和美國的進口正丁醇繼續(xù)征收反傾銷稅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