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下一代為什么不挺民進黨?
臺灣“九合一”選舉最有看點是被“韓流”席卷的高雄市,而港城選戰(zhàn)的焦點則是“北漂青年議題”。在韓國瑜打出“帶北漂回家”廣告后3個月內,其在20-29歲的支持度從22%增至57%,對手陳其邁則從51%掉到19%。這種強烈民意變動對比是民進黨迅速流失青年支持的縮影,近期臺《中國時報》、“美麗島電子報”等藍綠媒體調查都顯示,在青年世代和高學歷群體中有6-7成以上不支持、不信任民進黨,數字不斷刷新新低。而就在2年前“反服貿學運”時期,300萬35歲以下青年族群,特別是其中129萬“首投族”的力挺曾是民進黨勝選的關鍵,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進黨多年來對青年工作不遺余力,通過系統(tǒng)性地派系實踐營隊、校園綠色社團、黨公職助理及網軍和側翼“時代力量黨”對青年進行拉攏、洗腦、培植、動員,但在二次執(zhí)政后,基于政黨屬性、格局和能力的限制,其以政治斗爭和“漸進臺獨”為先的執(zhí)政路線,無法為青年帶來普惠和信心,也不能緊抓青年民意的快速變動,“政策買票”終于失靈。臺灣的下一代正在成為最為反感民進黨的人群。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中南部空氣品質惡化,臺灣網友質問:誰能還我干凈空氣!(資料圖)
一是經濟民生困境惡化動搖青年的信心期望。隨著臺灣由“四小龍”變?yōu)榻洕娜蚧吘壍貐^(qū),青年世代愈加關心生存發(fā)展而非政治惡斗,對就業(yè)、教育、物價、房價和薪水等經濟民生指標高度敏感,既關注利益增量,也關心蛋糕分配,更傾向“選人不選黨”。民進黨昧于這種民意板塊的劇變,上臺后“先政后經”加速低薪、失業(yè)等問題惡化,雖然經濟數據表面光鮮,卻無法解釋全臺1/3勞工薪資不到3萬(新臺幣)、20年來薪資凍漲、物價翻倍但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之差擴大,受高等教育青年只能選擇“低端工作機會”的學用落差以及各行業(yè)肉眼可見的蕭條。此外,偏向資方的“勞基法”修法使其坐實“資進黨”之名,北農“高級實習生”吳音寧500萬年薪更成為激發(fā)青年民憤的導火線。諷刺的是,近期,民進黨在宣傳“經濟牌”、“政績牌”無人買單后,干脆破罐破摔,將“挺下一代”選戰(zhàn)訴求主軸調整為“顧臺灣”,重新?lián)肀罹G、意識形態(tài)路線,側面印證了民進黨已無自信能夠靠經濟民生“政績”,爭取到青年選民認同和對未來的信心。
二是以“綠色獨裁”背棄青年的政治認同。民進黨在野時操弄意識形態(tài),以“臺青之友”的偽裝將青年綁在其“民主”政治戰(zhàn)車上,但在執(zhí)政后,蔡當局卻全面倒行逆施,在政治層面上:頑固對抗大陸、系統(tǒng)性為“臺獨”鋪路、加緊圍剿清算在野黨和持續(xù)強化“綠色獨裁”,與其在野時主張的背道而馳。其中最讓青年有感的就是蠻橫、執(zhí)著地在臺大校長選舉中“卡管”,赤裸裸地介入校園和大學自主,引發(fā)知識界和年輕人的高度反彈,蔡當局不但賠進去兩個教育部門主管,其青年支持度也應聲跌到一成多,為其“威權政治”付出了慘痛代價。此外,愈發(fā)權貴化的蔡英文等民進黨人與基層青年的所思所想和興味旨趣脫節(jié)嚴重,其“綠色分贓”的言行在青年看來常有“何不食肉糜”的荒唐感。
臺灣高雄大樓外墻張貼著大量出租廣告。臺灣經濟研究院11月12日召開“2019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專家預測,美國加息等因素削弱經濟成長動能,若全球經貿形勢惡化,明年臺灣經濟恐將陷入“保2”困境。(臺灣《旺報》資料圖)
三是在社會改革上大幅“轉彎”失信于青年。近年來,強調自由、正義、平等的“公民社會”運動在島內發(fā)酵,在同婚、勞權、司改、環(huán)保、能源等價值性、社會性議題上提出了廣泛的反傳統(tǒng)、反建制的改革訴求,青年參與使其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國民黨的應對不力也直接導致其丟失政權。民進黨在野時以“公民力量”為墊腳石,但執(zhí)政后就與之分道揚鑣,食言其過往的“極左”、“極右”政策主張,在“勞基法”、“同婚法”等“修法”和具體的司改、環(huán)保等政策上頻現“發(fā)夾彎”爭議,致其支持度在百日就逼近死亡交叉并一路走跌,也喪失了在多數青年選民中的政治信用。這部分民意如今逐漸轉向“第三勢力”、“白色力量”甚至韓國瑜這樣淡化政黨色彩的藍營候選人身上,打算“教訓”民進黨。某種程度上,執(zhí)政者背棄選民而服務既得利益者,是臺灣現行體制的悲哀宿命。
四是負隅頑抗自我封閉難阻青年西進大陸。島內常為青年打上“天然獨”、“厭世代”、“魯蛇(loser)”和“小確幸”等標簽,但根據近期一份學術報告顯示,臺灣青年在東亞地區(qū)中“工作狂”最多,對未來也最為悲觀。事實上,臺青普遍教育程度和能力素質較高,其“恐慌性工作”的心態(tài)根源是島內經濟社會的螺旋式下沉,必然向競爭力更高的地區(qū)出走。臺灣面臨人口紅利流失與高技術者外流的人才紅利流失的雙流失隱憂,而大陸有資源、有市場、有舞臺、有未來,愿意與全世界分享發(fā)展機遇,不斷落地惠臺政策招商引智,為臺青給予脫困方案。行業(yè)數據顯示,臺灣招聘難度世界第2高,40歲以下不同年齡段赴陸就業(yè)意愿在4-6成,今年臺灣高中畢業(yè)生赴陸報考高校為去年4.5倍,多半是高標學生。臺當局雖然對此極力抹黑反制,甚至威脅赴陸臺青,卻改變不了臺灣對大陸的高度依存現實,也難阻兩岸融合的巨大動力。臺灣過去3年有1000多名后備軍人“逃避軍事培訓”,也表明青年對“以武拒統(tǒng)”路線的否定。
漳州臺商投資區(qū)“海峽兩岸青年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的翊瀚眾創(chuàng)空間負責人盧介凡說,漳州發(fā)布58條惠及臺胞措施對我們幫助很大。(中新網圖片)
臺灣《聯(lián)合報》援引路透社報道稱,盡管兩岸關系緊張,臺灣許多年輕人認為大陸可以其經濟力摧毀臺灣,兩岸無需作戰(zhàn),入伍從軍是浪費時間。(資料圖)
總之,民進黨幾乎在一切可能的政經政策上都與青年所愿背道而馳,在兩岸關系的規(guī)律趨勢作用下,被青年背棄并不意外。不過,青年正處在人生塑造和變動階段,其政治傾向穩(wěn)定性低,口味好惡常隨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而變,未必基于成熟意識形態(tài)或系統(tǒng)政治認識。民進黨不會放棄對其進行“文化臺獨”、“反中教育”的“政治傳銷”。并且越是到了選舉關鍵階段或內政危機時期,越喜歡做“統(tǒng)獨牌”文章來蠱惑人心,圖謀裹挾“國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繼續(xù)綁架臺灣的下一代。
(本網特約評論員??言供稿,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