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偶像劇為什么不火了?自廢武功人才斷層

編輯:白宇坤|2018-03-19 15:02:52|來源: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流星花園》(影視劇照/圖)

 

事實上,《流星花園》在開啟臺灣電視劇的黃金期的同時,臺灣電視劇已經(jīng)潛藏著危機。

 

如今的臺灣電視劇正處于“內憂外患”中,一方面是大陸影視的崛起,不少臺灣民眾買了大陸的電視盒子。另一方面,臺灣電視劇內部自廢武功,人才斷層,優(yōu)質內容的生產(chǎn)能力嚴重下滑。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臺灣偶像劇為什么不火了?

 

隨著張韶涵在《我是歌手》的再度翻紅,她曾經(jīng)主演過許多耳熟能詳?shù)呐_灣偶像劇,由此,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一波回憶殺。

 

《王子變青蛙》《綠光森林》《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公主小妹》《薰衣草》...這些暴露年齡的臺灣偶像劇,你看過了嗎?

 

而近日,大陸發(fā)布了關于促進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將“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chuàng)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這些政策在影視圈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很多人認為,前所未有的政策放寬程度將給予臺灣影視行業(yè)發(fā)展很大的助推力。10多年前,臺灣電視劇風靡大陸,但近些年來伴隨著大陸影視劇的崛起,臺灣電視劇似乎一蹶不振。此次政策調整是否能幫助臺灣電視劇重振輝煌?

 

臺灣電視劇的“黃金十年”

 

新版《流星花園》正在翻拍,主演們的一舉一動引起網(wǎng)友的廣泛關注。對于臺灣偶像劇,許多網(wǎng)友還是有著滿滿的回憶感的。

 

不少大陸年輕人對于臺灣電視劇的感情,正是始于言承旭、大S版的《流星花園》。2000年《流星花園》播出,該劇以平均收視6.99%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記錄,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的先河。臺灣電視劇從瓊瑤領銜的“言情時代”進入“偶像時代”,制作播出的一系列偶像劇在東亞社會有著廣泛的受眾和深厚的影響力,臺灣電視劇由此進入了“黃金十年”。

 

此后10年,臺灣推出了一系列風靡大陸的電視劇。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薔薇之戀》;2005年的《綠光森林《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2006年的《惡魔在身邊》;2007年的《公主小妹《放羊的星星《轉角遇到愛》;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愛你》;2009年的《下一站,幸?!?hellip;…

 

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再次在大陸引起收視熱潮,撲面襲來的文藝氣息,以及對情感深入淺出的探討,是臺灣偶像劇的成功轉型之作。不過這也幾乎是臺灣偶像劇的最后一個成功案例,最后一次在大陸引起廣泛反響,此后的這幾年,能夠讓大陸觀眾印象深刻的臺灣電視劇,幾乎沒有。以前大陸都是爭相引起臺灣電視劇,但這些年來,引進數(shù)量急劇下降。資料顯示,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占所有引進劇的 19.7%。2009年,引進數(shù)量達到峰值,總計33部,但2013年這一數(shù)字僅剩3部。

 

臺灣電視劇已然沒落了,再也不見《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了。

 

《公主小妹》(影視劇照/圖)

 

市場逼仄、自廢武功

 

臺灣電視劇是如何極盛而衰的?事實上,《流星花園》在開啟臺灣電視劇的黃金期的同時,臺灣電視劇已經(jīng)潛藏著危機。

 

去過臺灣的朋友,如果打開臺灣的電視就會發(fā)現(xiàn),臺灣的電視臺實在太多了。2000萬多人口的臺灣,有100多個電視臺,300多個電視頻道,轉臺都可以轉到手軟。有限的市場、有限的資源,為了爭奪更多的受眾,臺灣電視人的許多做法突破了新聞原則和底線。

 

也就是說,雖然“黃金十年”里臺灣電視劇盛極一時,但這十年在臺灣唱主角的,卻是臺灣的新聞臺。香港地區(qū)及新加坡等地才兩三個新聞臺,但在臺灣完全的新聞臺就有20余個,并且?guī)缀跻圆シ疟镜匦侣劄橹?。一個彈丸之地,哪里有那么多新聞可播?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臺灣的新聞人就可以做一個專題,菜價上漲了他們都可以做一個直播+連線+call in;或者網(wǎng)絡上的視頻加文字制作一下,也是新聞。以前甚至出現(xiàn)過,湖南衛(wèi)視這邊在直播《歌手》決賽,臺灣新聞臺以播新聞的方式偷播整個決賽過程,也是“活久見”。不夸張地說,臺灣大部分新聞節(jié)目和政論節(jié)目,都有著浮夸、淺薄、廉價、偏離事實、嘩眾取寵的特征,出現(xiàn)什么“大陸吃不起茶葉蛋”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臺灣的整個電視市場,活得最好的依舊是新聞臺,采編上幾乎零成本,抄抄剪剪聳人聽聞就有收視率;反之,戲劇臺綜合臺就活得步履維艱了,成本高,創(chuàng)收更難。本來有限的市場就被過多的電視臺不斷分攤,現(xiàn)在幾個新聞臺更占據(jù)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戲劇的受眾更少了——因為新聞都比戲劇有“看點”。如此,愿意投入經(jīng)費制作電視劇的電視臺越來越少,即便投入成本也非常有限。總之,整個臺灣電視劇的制作環(huán)境就是胸無大志,自廢武功。

 

與臺灣電視劇一同衰落的,還有臺灣的綜藝節(jié)目。2012年《我猜》停播,2015年11月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jié)目《康熙來了》停播,從此大陸網(wǎng)友與臺灣的娛樂圈就像“失聯(lián)”了,沒有多少人知道那些通告咖的近況了。

 

人才“登陸”

 

臺灣電視劇的黃金十年,捧紅了一系列演員,如今這些演員幾乎都是在大陸制作的電視劇上出現(xiàn)了,并仍處于一二線的位置。

 

臺灣電視劇市場有限,資金有限,演員的片酬自然也少得可憐;相反,大陸的影視環(huán)境在近些年來飛速崛起,充沛的資金,精良的制作,高昂的片酬,許多臺灣藝人紛紛“登陸”撈金。臺灣媒體不久前公布了”臺灣年度演員吸金榜”。陳喬恩進賬1.8億人民幣,稱霸2017年吸金冠軍,吳奇隆1.4億元,陳柏霖1.2億元,霍建華和鄭元暢都是8000多萬元。這些對于只在臺灣發(fā)展的藝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臺灣多少電視臺一年的全部收入,都還不如陳喬恩一個人的片酬。

 

除了演員的“北上”外,許多幕后制作團隊也紛紛選擇“登陸”?!睹凶⒍ㄎ覑勰恪返膶а蓐愩懻?,《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導演瞿友寧,《流星花園》與《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勛,《王子變青蛙》的導演劉俊杰……如今都活躍在大陸的影視劇和網(wǎng)劇中。

 

可以說,如今的臺灣電視劇正處于“內憂外患”中,一方面是大陸影視的崛起,擠占了臺灣電視劇在東亞市場的空間,甚至不少臺灣民眾紛紛買起大陸的電視盒子,因此這樣就可以收看大陸的電視劇了。而另一方面,臺灣電視劇內部自廢武功,不思進取,人才斷層,優(yōu)質內容的生產(chǎn)能力嚴重下滑。臺灣電視劇沒有什么好牌可以打了,沒落是必然的事。

 

跟20年前的形勢完全不同,如今大陸的影視水平遠高于臺灣。此次的惠臺措施對于兩岸影視交流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說是給臺灣電視劇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否有成效,取決于臺灣電視人的決心——是抓住機遇,重鑄輝煌,還是破罐破摔,一蹶不振。(作者:話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