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匠堅守傳統(tǒng)手工藝:已干了一輩子 不想讓它失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180600

 

洪金泉正在給打造好的白銀手鐲拋光 劉鴻鶴 攝

 

白銀在中國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應用歷史。因其擁有美麗的銀白色及優(yōu)良的延展性,經(jīng)常被人們用來打造手鐲、戒指、耳環(huán)等飾品。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安徽巢湖的柘皋鎮(zhèn),這里有一位以傳統(tǒng)手工打造銀飾的老銀匠——洪金泉,他傳承著一百多年前祖上流傳下來的銀器加工手藝,至今他所制作的銀器還有很多保留著清代的樣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180610

 

打造好的白銀手鐲進行進一步煅燒 劉鴻鶴 攝

 

記者見到洪金泉時,老人正在用羊角錘“叮叮當當”的敲打一塊銀錠。“純手工打造的銀飾非常結實耐用,并且因為它拋光的時候是亞光,所以會越戴越漂亮。”洪金泉告訴記者,“反正我覺得老手藝還是要傳下去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180620

 

洪金泉正在捶打銀錠 劉鴻鶴 攝

 

洪金泉12歲便跟隨父輩學習純手工制作銀飾,至今已經(jīng)有五十多年了。他告訴記者,“手工制作銀飾最關鍵的就是銀子的溫度和捶打的力度。同樣的力度,銀子溫度過低,無法使其更好延展,溫度過高,銀子容易變形;同理,同樣的溫度,力度就尤為重要了。就拿銀鐲為例,從熔煉到造型,最后拋光,中間要經(jīng)過七八道工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180630

 

洪金泉向記者展示制作“長命鎖”的模具 劉鴻鶴 攝

 

老洪熟練的操作著每一個步驟:熔煉、捶打、煅燒、淬火、造型、拋光,每一步都一絲不茍,一塊銀塊要反復捶打40分鐘,才能讓它徹底展開韌性,成為適合做出銀器的原料。“由于受到機械化的影響,再加上傳統(tǒng)樣式老銀器加工費時費力,又賺不到錢,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在堅持做了。”老洪無奈的說。

 

“雖然市場上有很多首飾都是機械做的,但是它取代不了手工打造的這個老手藝,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已經(jīng)干了一輩子了,也不想讓它失傳。”談及為什么不把手藝傳給兒子時,老洪略顯遺憾的說,“年輕人沒這個耐性,而且在外面打工每天能賺近百元,誰愿意天天坐在這敲敲打打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180640

 

洪金泉正在捶打銀錠 劉鴻鶴 攝

 

兒子雖然沒有繼承這門傳統(tǒng)手藝,但本家的侄子已經(jīng)在別的城市繼承了這門手藝,這讓老洪有些許的安慰。采訪結束,老人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生活的富裕并沒有讓他放下手中的羊角錘,每一次捶打都是老洪對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的堅守。(中新網(wǎng)巢湖6月14日電  劉鴻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