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樂團:用音樂“母語”精彩講述中國故事
上海民族樂團(資料圖)
東西方樂器能完美結合嗎?古老的民樂能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院嗎?10日晚,一臺由上海民族樂團原創(chuàng)的民族音樂會《海上生民樂》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隨著舞臺上一個多小時的演出緩緩落幕,舞臺下的掌聲經久不息。
中國傳統樂器(資料圖)
交響樂演奏(資料圖)
中國的二胡碰到西方的大提琴,經典嗩吶與電聲跨界混合,八千年的骨笛遭遇三千年的古琴——整場音樂會把民族音樂和世界音樂元素進行有機融合。作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和”為內核,古琴、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一一登場演繹《風》《雅》《頌》《和》四個樂章,演出采用綜合視聽的呈現形式,以獨奏、重奏、合奏等豐富樣式,結合視頻、燈光和舞美,充分挖掘中國民樂在表達上虛實結合的寫意意境,讓民樂既好聽又好看。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表示,民樂中蘊含著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甚至是哲學思考;民族樂器,更代表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在羅小慈看來,民族音樂作為深入每個中國人基因中的音樂“母語”,是展現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好方式。
據介紹,本場演出并不是《海上生民樂》的首次亮相。2016年10月12日,《海上生民樂》就作為該年度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開幕演出亮相,而這也是藝術節(jié)歷史上首次用民樂作為開幕演出。當時,來自德國的著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作為觀眾在臺下觀看了整場演出,結束之后,他向羅小慈表達了自己的驚訝:中國民樂竟有這樣系統完整的樂隊,呈現的樂曲色彩竟能如此豐富。隨后,凡是有民樂演奏,他每一場都去,而每聽一場,心中就多一分創(chuàng)作的沖動。
一年之后的2017年11月,由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全新創(chuàng)作的民族音樂會《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在上海大劇院成功首演。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歷史上第一次由外國作曲家進行一整臺的音樂會創(chuàng)作。”羅小慈坦言,她希望通過這次的創(chuàng)新融合,讓更多觀眾感受民樂的全新音樂色彩。
從“海上生民樂”到“上海奧德賽”,上海民族樂團正努力用音樂“母語”講述中國故事,與世界對話。
希臘當地時間2017年6月12日晚,《海上生民樂》作為慶祝中希建交45周年專場演出,在希臘比雷埃夫斯市政劇院上演?!逗I仙駱贰肥壮鰢T,就收獲大批“粉絲”。
按照計劃,《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版還將于2018年2月赴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囯巡演,向世界展現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成果。
“我們要創(chuàng)作更多不媚俗、不浮躁、專注品質、專注創(chuàng)新的作品。”羅小慈說,“未來,樂團將繼續(xù)以當代民樂人的思考出發(fā),進一步挖掘和展示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風采,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tài),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鑄就中國民族音樂的新輝煌。”(新華社記者 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