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人|Businessmen

第17期楊慕

圖片默認標題

往返之間——用音樂情牽兩岸的楊慕

編輯:陳琳|2017-09-04 18:31:48
半生在兩岸行走,心底已經模糊了故鄉(xiāng)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民族情感和讓創(chuàng)作不設界限的情懷。楊慕認為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語言,美好的音樂可以串起所有人的心。

2017年9月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歡迎晚會上,《廈門親像一首歌》的歌聲,伴隨著美麗廈門的精彩畫面,在各國賓朋面前,再次完美詮釋了廈門這座城市的魅力。

 

與此同時,在一水之隔的臺灣,一個溫馨的人文藝術空間里,一場別具特色的新書發(fā)布活動正在進行,鋼琴旁邊,一個溫和磁性的聲音,用一首一首的歌,與舞臺下面的來賓,分享講述著海峽兩岸往返之間的故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月4日,臺灣著名音樂人楊慕在臺北舉辦兩岸音樂交流會 拷貝

楊慕在臺北舉辦兩岸音樂交流會

 

他叫楊慕,第一代臺灣校園民謠創(chuàng)作歌手。從臺灣出發(fā),學生時代就在臺北開個人演唱會、1979年就被唱片公司看中出版了被譽為臺灣校園民謠時期“唯一一張完全由自己編曲,完全忠于自我”的個人原創(chuàng)與輯;他深受李泰祥、張弘毅的影響,多次獲得臺灣作曲大獎;80年代成立個人音樂工作室和錄音棚,開始為唱片公司擔任唱片制作人,與蔡琴、鄭怡、齊秦、周治平等音樂人曾有深度合作;庾澄慶和齊秦都擔任過他音樂作品中的貝斯手,李宗盛還曾邀請他領導樂團。

 

老友侯德健曾經這樣評價他:“關于楊的作品的內容與精神取向, 我覺得多半受到古典合唱曲的影響,不論在任何一種形式之下,都要求盡量做到最精致的原則, 他的感覺是如此地‘細致’, 以致于無法忍受任何一點粗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timg (3)

臺灣著名音樂人楊慕(圖片來源于網絡)

 

退隱歌壇四十多年后,楊慕把流浪的腳步停在廈門,將退隱的淡泊和漂泊的自由,換成用音樂在一個城市的停留,將廈門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成情懷,寫入歌中,廈門,因此成為了獨一無二擁有自己與屬“情歌”的文化城市,而臺灣音樂家楊慕的名字,如同他創(chuàng)作的《廈門親像一首歌》一樣,傳遍了這個不臺灣隑海相望的美麗島嶼,也再次遍傳在兩岸音樂人的耳中。

 

帶著從未停歇的音樂理想,楊慕長期致力于兩岸音樂交流,多次為兩岸大型音樂會擔任音樂總監(jiān)。半生在兩岸行走,心底已經模糊了故鄉(xiāng)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民族情感和讓創(chuàng)作直指人心不設界限的情懷。楊慕認為中華千年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語言,而美好的音樂可以不設限的串起所有人的心,喚起共鳴。對于一個有著深厚大中華情結的藝術家來說,他能努力去做的也只剩如此。五年來,楊慕帶領兩岸獨立音樂人舉辦了兩百多場室內外音樂交流活動,在高校發(fā)起兩岸大學生原創(chuàng)音樂聯(lián)盟,鼓劫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以音樂的名義相聚在一起……一切的一切,無不見證這位音樂家借助音樂的力量帶動兩岸無障礙交流的苦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臺灣著名音樂人楊慕在臺北舉辦兩岸音樂交流會 拷貝

楊慕在臺北舉辦兩岸音樂交流會

 

“我們行走在歷史的岸邊,思念的歌謠,前世今生唱遍;我們徘徊在記憶的門前,歸家的腳步,萬水千山走遍……”發(fā)布會的現(xiàn)場,楊慕吟唱起這首深具歷史厚度與民族大愛的原創(chuàng)作品《岸》,歌聲起處,一句“牽牽手,才發(fā)現(xiàn)永遠不太遠”,打動了所有隔海相望期盼團圓的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u=1913251993,1045988762&fm=27&gp=0

臺灣著名音樂人楊慕(圖片來源于網絡)

 

音樂已經無所不在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把耳朵打開,去辨識來到自己聽覺世界里的音符,是一朵路過的風花,還是一夜沉醉的天籟。華語流行,走過了三四十年代的淺唱低吟,走過了七十年代的臺灣校園民謠風,走過九十年代的東斱不西斱、港臺不大陸的交融,迚入21世紀的風于。人們開始越來越懷念,流行音樂世界里那些認真寫歌唱歌的人,懷念流行里的經典。三十多年來,逐年出現(xiàn)的歌手名字和面孔,越來越多,但是,能被大家記住的名字和面孔,卻變得越來越少。楊慕在創(chuàng)作中堅持給自己設立標準,哪怕只是大家心目中冠以通俗二字的流行音樂,他依然無時無刻不在堅持對標準的苛刻,和對藝術價值的追求,堅持“原創(chuàng)性、唯美性和藝術性”,堅持用熱望讓音樂表達對生活對理想的態(tài)度,用音樂喚醒一個又一個沉睡的靈魂。他身體力行的影響著身邊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老師經常會為幾個音符反復推敲,為8歲孩子與60歲的本地老人不同的發(fā)音二設計不同的曲風,在所有人的眼里,他是那么該被仰望的大師級的人物,但是跟在他的身邊,除了音樂標準的要求,我們從來都只感覺到親切和溫暖。他義務幫助城市里的志愿者們寫歌,為了讓大家不要忘記閩南語,親自組建閩南語合唱團和閩南語樂隊,臺風的時候,為了繼續(xù)增添大家抗災的信心和鼓劫災后重建的熱情,更是不眠不休的創(chuàng)作抗災歌曲……”跟隨楊慕從廈門跨海而來參不本次兩岸音樂交流活動的學生們這樣告訴記者。“我們跟在老師身邊幾年,真是學到太多的東西了,也認識了太多的臺灣音樂方面的朋友,兩岸年輕人玩音樂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是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語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臺灣著名音樂人楊慕接受媒體采訪 拷貝

楊慕接受媒體采訪

 

如今,楊慕的城市音樂作品被編印成冊,制作成精美的有聲禮品讀物,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作為獨特的文化伴手禮,贈送給各國的來賓。在楊慕的城市情歌有聲禮品書中,處處可以看見兩岸音樂人執(zhí)手合作的影子。“聽說今年是海峽兩岸開放交流30年,我們借助一座城市,借助音樂的力量,希望給30年一個獻禮。今天是我們這本有聲禮品讀物的第一次發(fā)布,也是一個啟動的日子,未來,我們將借助過去幾年在兩岸各高校搭建的交流平臺,去傳播、演唱這些作品,我希望臺灣所有沒有去過大陸的年輕人,都能聽到我們的歌,通過我們的歌,對對岸充滿憧憬,想要跟隨我們,一起去大陸看看!”楊慕這樣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