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7-12-28 15:26:19 | 來源: 人民網(wǎng) |
四名來自潮汕地區(qū)的非遺傳承人,在香港展示民間藝術。(攝影:吳玉潔)
四名傳承人的技藝驚艷香港。(攝影:吳玉潔)
在中華文化五千年漫漫長河中,百花齊放的民間工藝是其間躍動的晶瑩浪花。在如今高度運轉的都市中,代代傳承的“匠人匠心”仍舊為一座座城市帶來悠遠的歷史回音和文化享受。
近日,時尚摩登的香港迎來了一批來自潮汕地區(qū)的文化藝術家,潮州木雕、潮陽剪紙、潮繡和廣東內畫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也在現(xiàn)場展示作品制作過程。一針一線、一筆一劃,工匠們高超的藝術水平驚嘆了參展觀眾,而他們沉浸中華傳統(tǒng)、打磨傳承技藝的耐心和初心,更讓不少市民贊嘆“真正的匠人精神”。
鉆研數(shù)十載 一片匠心感動市民
廣東內畫傳承人賴斯佳的內畫作品玲瓏剔透,極富美感。(攝影:吳玉潔)
一支彎筆,在薄如蟬翼的玻璃瓶內運筆描繪,幾厘米的方圓之內,飛禽走獸、山光水色、蕓蕓眾生躍然而上,儼然一個微縮世界。在廣東內畫傳承人賴斯佳的手中,細彎的竹筆仿佛有了生命,能夠隨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意而動。
本月初,在由汕頭市港澳事務局、汕頭市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及香港潮州商會舉辦的“潮涌香江”藝術展覽上,除了百余幅展出的兩地書畫作品外,賴斯佳的內畫作品也引來了圍觀,“究竟如何在這么小的瓶身里畫上如此復雜的圖案?”成為不少香港市民好奇的焦點。
分布在汕頭一代的廣東內畫,借鑒了鼻煙壺內繪的技藝,由汕頭內畫大師吳松齡首創(chuàng),傳到賴斯佳的手上已經是第三代了。“我很小就看著父親進行內畫創(chuàng)作,在大學畢業(yè)后正式接觸了這項技藝”,據(jù)賴斯佳介紹,學習內畫,首先要在紙上打好國畫基礎,并且能夠將大幅作品臨摹在不到手機大小的磨砂玻璃上,才有資格開始在瓶內作畫;之后,還要面對控制筆墨、構思腹稿、逆向運筆、內壁作畫等種種挑戰(zhàn)。“僅僅學習如何在瓶內控制基本線條筆觸我就花了三個多月。”
瓶外描金,瓶內絢麗,內畫作品的纖秀華貴在燈光下尤為耀眼。“這個高難度、高精工的技法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看到。”全憑一股韌勁和熱情,“80后”的賴斯佳已經堅守了20年,每每談到內畫技藝,他都顯得非常認真,“內畫不同于國畫的潑墨揮灑,一筆一劃都要務求細膩,有時畫到極復雜的地方,還要深呼吸后屏息凝神,以確保手不會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顫動。此外,因為筆墨水分要求極高,在瓶內提字也極具挑戰(zhàn),往往一個小字要反復修改數(shù)十遍才能滿意。”
潮州木雕傳承人何漢林正在雕刻花紋。(攝影:吳玉潔)
如果說廣東內畫體現(xiàn)了畫筆上的極致,那潮州木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漢林的鏤空雕作品,則把刻刀上的“神工妙筆”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何漢林的展示臺上,一件完成至半的鏤空雕作品已經有了雛形,每層連而不斷、相互呼應,花紋精細,構圖飽滿,別有剔透玲瓏的美感。在他手邊,各色不同的刻刀堆疊在一起,“潮州木雕有沉雕、浮雕、通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需要幾百支刻刀,對應不同弧度和花樣。”
沉心修藝40余載,一塊不起眼的木頭在何漢林的刻刀下,從圖樣設計、打磨定型到精雕細刻,漸漸被賦予了“靈魂”。在現(xiàn)場,一位老者在展示的木雕作品前凝視良久,用“震撼”而字總結了自己的感受。
守得住初心、忍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創(chuàng)作者們在藝術上的純粹追求和高超技藝,讓不少到場的市民感動。“香港人喜歡求新求變,像這樣幾十年專情一件事的人很少”,一位陪著孩子來參展的家長表示,“希望下一代了解這些藝術,更希望大師們的精神能夠啟迪到他。”
剪紙連兩地 潮汕技藝獻禮香港
潮陽剪紙傳承人魏惠君現(xiàn)場展示,她的面前就擺放著專為此次展覽設計的“20”(左一)和區(qū)徽(左二)圖樣。(攝影:吳玉潔)
潮汕和香港的歷史淵源深厚,很多習俗、文化同根同源,節(jié)慶期間張貼剪紙便是其中之一。因此,魏惠君現(xiàn)場剪制送出的潮陽剪紙作品頗受歡迎,連香港特區(qū)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大加稱贊,從她手中接過了兩張和香港有關的主題剪紙作品。
“送給司長的兩張剪紙作品是專門為慶祝香港特區(qū)回歸20周年設計的。”魏惠君說道,“一幅是香港特區(qū)區(qū)徽,在區(qū)徽周圍我剪了一些如意形狀的龍紋,象征香港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區(qū)徽下方是卷起潮水和一個‘吉’字,不僅意蘊香港是濱海之城,也希望能夠香港能海納百川,蓬勃發(fā)展。”在另一幅作品中,魏惠君別出心裁地用上了汕頭和香港兩地的標志性花朵——金鳳花和紫荊花,中間用一條紐帶相連,形成數(shù)字“20”的形狀。“希望潮汕和香港繼續(xù)保持血脈聯(lián)系,不斷增進文化交流。”
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第一次在港宣傳潮陽剪紙文化,魏惠君高興之余也充滿期待。輕逸細致、精巧剔透的潮陽剪紙,既有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谷豐登的祥瑞題材,又有花鳥蟲魚、市井百姓的日常場景,紙面圖案以線條為主,最細致的紙須不過頭發(fā)絲粗細,疏密有致,紋線細膩。
“紙張在西漢時代被發(fā)明出來,自然而然紙張藝術也就開始發(fā)展起來。從唐代女子的花鈿妝容到如今的潮陽剪紙,剪紙藝術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韻味。”魏惠君說。紅紅紙張中流淌著千年的華夏文明,隨著中國風在全球的日益風靡,前往汕頭文化館向她學習潮陽剪紙的海內外團體和人士越來越多。“不單單是來自香港的文化交流團,如今,剪紙藝術已經吸引了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的訪問團體。”
六歲學藝至今已經超過四十載,潮陽剪紙的風格和精神已經融在了魏惠君的生活里。“目前行內普遍認為,潮陽剪紙的出現(xiàn)不晚于唐宋。祖先們的藝術精神、形式手法代代傳承到我這一輩,我希望保持潮陽剪紙的傳統(tǒng)風格,原汁原味繼承下去。”魏惠君說,“也希望潮陽剪紙能夠搭建一道橋梁,讓香港和潮汕的創(chuàng)作者有機會交流,從共同的民間藝術出發(fā),不斷增強兩地文化往來。”
助潮繡推廣 期待香港再擔重任
潮汕刺繡項目傳承人洪裕靜借鑒了雙面繡技法,正在進行雙面珠繡的創(chuàng)作。(攝影:吳玉潔)
三江水滋潤了鐘靈毓秀的潮汕平原,也孕育了無數(shù)心靈手巧的潮汕繡娘。
在潮汕刺繡項目傳承人洪裕靜的潮繡《紅頭船》、《鳳朝牡丹》等作品中,潮繡浮雕立體、金碧輝煌的風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潮繡和其他繡種最大的不同,可以說它是‘3D’效果的刺繡。”洪裕靜說。當這種獨特繡藝和西洋抽紗、蘇繡雙面繡貫通融合之后,就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潮汕抽紗和雙面珠繡了。
“潮繡、珠繡和抽紗工藝不僅僅是潮汕地區(qū)知名的民間藝術,更憑借極富美感的花樣作品吸引了眾多服裝品牌的關注,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洪裕靜說自己在此行四位名匠中,可說是和香港有著最深的淵源。“從改革開放初期,通過香港公司轉介,利用抽紗技藝代工海外品牌服裝;到如今和香港廠商合作,結合珠繡工藝獨立制作婚紗、禮服,民間藝術的商業(yè)價值通過香港市場進一步放大。”
如今,刺繡紡織技術的機械化,讓洪裕靜能夠更好地分配商品制作和工藝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作為非遺傳承人,在創(chuàng)作出更富傳承價值的精品之余,更希望把潮繡、抽紗和珠繡工藝傳播開來,讓社會感受到潮汕最有代表性的本土藝術。”
在洪裕靜看來,非遺藝術不應當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反而更要普及大眾。在她組織的多個潮繡公益培訓中,不僅有中專技術學校的學生,更有從聾啞學挑選出來的孩子。“為了能夠讓他們學習刺繡,我專門學習了手語,一點一點教他們如何拿針、什么手法,其中有幾位優(yōu)秀的繡娘還曾經和我一起在香港進行展示呢。”談到自己培養(yǎng)的孩子們時,洪裕靜顯得很自豪,“很大程度上,學習潮繡改變了她們的人生,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孩子們不再自卑、更有自信,也為這些家庭減輕了一些負擔。”
“潮繡不單單是藝術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洪裕靜說。從潮汕男女結婚穿的龍鳳褂到國際大牌中越來越多的刺繡元素,刺繡技藝早已融入日常。香港曾經是潮繡走向海外的重要推薦人,如今,洪裕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到潮繡這門古老瑰麗的民族藝術,也希望潮繡通過香港走向世界。”
洪裕靜的期待與香港特區(qū)政府的理念不謀而合。香港特區(qū)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活動中指出,特區(qū)政府一直重視和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邀請他們進行藝術宣傳,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此類活動,促進香港市民了解不同地方文化,感受國家藝術的繽紛多彩。
從潮汕平原到維港燈火,四位非遺傳承人給香港帶來的,不單是混合著中華文化和家鄉(xiāng)記憶的藝術展覽,也讓市民親身感受到追求極致、傳承堅守的“匠人精神”,如北方清爽的涼風,微微吹開了都市生活的浮躁和忙碌。(吳玉潔)
新聞推薦
- 中國成功發(fā)射實踐二十五號衛(wèi)星 中國航天2025年開門紅2025-01-07
- “重走海絲路之遇見媽祖”活動在湄洲島啟動2025-01-07
- 香港玩具展匯聚全球商家展示新品2025-01-07
- 兩岸一家親,這條路他走了36年2025-01-07
- “邊檢+”,讓臺胞往來更便捷2025-01-07
- 第二屆“金陶笛杯”兩岸陶笛邀請賽圓滿收官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