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從宗親交流看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的活力

2016年3月及2017年3月,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總會連續(xù)舉辦兩岸呂氏宗親文化交流合作,華廣網30日刊載海峽兩岸關系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吳為的評論文章指出,宗親交流對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的啟示意義在于,注重交流內容形式貼近生活、符合民心,培育民眾互動的動力源泉,激發(fā)交流合作的自愿自主,深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橋梁紐帶作用。

 

全文內容如下:

 

2016年3月及2017年3月,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總會連續(xù)舉辦兩岸呂氏宗親文化交流合作,來自臺灣的呂氏宗親以及大陸各省市呂氏后人代表紛紛來到坐落于浙江省永康市太平村太平湖畔的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緬懷先祖,敦親睦族,共述親情,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同時,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總會籌備基金,資助兩岸優(yōu)秀學子,扶植后輩,打造了在兩岸宗親文化交流中具有影響力的平臺,吸引不少臺灣呂氏宗親及其他友好宗親來大陸交流。近年來,類似兩岸宗親交流如雨后春筍,順應兩岸社會融合發(fā)展的大勢,茁壯繁茂,凸顯了當前兩岸民間交流發(fā)展的幾大新特點。

 

其一,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更加深入人心、契合民意需求。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兩岸民間交流從最初的形式化、淺層化逐步深入,更加注重交流的內容,重在“入腦入心”。曾有島內媒體報道,兩岸關系打開雙向交流大門之初,不少臺灣民眾獲邀來大陸活動,多是“走走場面,吃吃喝喝,互敬如賓”,回臺之后對大陸的認識依然不足。但隨著發(fā)展,交流形式內容逐步升華,以中華呂氏宗親文化總會舉辦的兩岸宗親活動為例,除了儀式性的祭祖大典,更注重促進兩岸宗親進行尋根問祖、學術交流、品茶垂釣、登山鍛煉等,貼近生活,滿足需求,加深了臺灣同胞對大陸民眾及社會的日常生活認知,使其獲得感更強、親情感更深。

 

其二,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原生動力更強,自主自發(fā)更多。兩岸民間交流要可持續(xù)發(fā)展,除了中央及地方政策支持鼓勵,還需要催生民間自發(fā)性的組織動力。當前,各地宗親文化交流蓬勃發(fā)展,一方面源于兩岸同根同種,兩岸同胞都有認祖歸宗、光宗耀祖的傳統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得益于在兩岸交流大形勢下,兩岸宗親交流獲得兩岸企業(yè)、臺商的支持,實現兩岸同胞互利互惠,促進交流活動持久。中華呂氏文化中心會長呂強表示,“兩岸同胞進行宗親交流積極熱絡,動力在于對中華傳統文化、宗族觀念的認同,這是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基礎,同時通過這些活動,兩岸民營資本、臺灣中小企業(yè)獲得互通有無、招商投資、合作互利等一系列成果”。這些源自民眾內在動力將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自主性,深化兩岸民間融合。

 

其三,中華文化傳統日漸成為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的重要紐帶。樹有根,人有本。宗親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岸越來越多的民間交流中,兩岸同胞共同秉承的中華文化傳統成為雙方對話交流、增進情感、共敘親情的重要紐帶。許多臺灣同胞來到坐落于永康市的中華呂氏文化中心,普遍都認為該中心的仿古式建筑風格、各廳堂的裝飾布置都同島內傳統的宅院建筑風格相近,一些臺灣年輕后輩參訪后,才了解到臺灣的許多文化傳統源自大陸,與大陸同文同源。呂強會長也表示,“培育良好的宗親風氣,推進中華傳統的發(fā)揚光大,有助于兩岸同胞加強團結和交流” 。

 

綜上看,宗親交流對兩岸民間融合發(fā)展的啟示意義在于,注重交流內容形式貼近生活、符合民心,培育民眾互動的動力源泉,激發(fā)交流合作的自愿自主,深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