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改變非洲生活 兩成非洲人有網購經歷

圖片默認標題

網絡資料圖

 

“沒有路上堵車的煩惱,沒有商場擁擠的尷尬,只有隨時隨地購物的快捷和優(yōu)惠的價格!”最近,這則電商網站的廣告在埃及火了起來。路邊一個接一個的廣告牌,吸引了不少當地民眾的眼球。

 

在埃及首都開羅,類似的“互聯網+服務”模式早已融入社會生活:幾分鐘之內叫到一輛出租車,服務熱情、價格透明;在附近上百家餐廳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下單,半小時左右外賣送到家門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線上消費不再是奢望。據不完全統計,非洲現擁有3.3億網民,1/5的人有網購經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日利亞、肯尼亞和南非的互聯網用戶排名前三位,分別占國家總人口數量的51.1%、69.6%和49%。電子商務在非洲悄然興起,為億萬人的生活消費方式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中東觀察》網站曾評價,“對于電子商務來說,非洲還是待開墾的土地,這里人口眾多,資源還未充分利用。”目前,非洲每個商場所對應的人口大約為6萬人,美國則為389人,東南亞地區(qū)(除中國外)則為7426人。商店不足、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居民購物需求無處釋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網上淘貨。麥肯錫出過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網絡將覆蓋非洲50%的人群,非洲網上購物將有望達到零售業(yè)10%的份額。正在起飛的非洲大陸,蘊藏著不少令人驚喜的“后發(fā)優(yōu)勢”。

 

一些跨國公司瞅準了市場空白,早早謀篇布局。朱美亞和康加是尼日利亞發(fā)展最早、也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兩家電商平臺。前者被稱為“非洲的亞馬遜”,配送范圍甚至覆蓋極端組織“博科圣地”的活動區(qū)域。當前尼日利亞經濟面臨挑戰(zhàn),但民眾網上購物的熱情不減,電商平臺乘勢將“黑色星期五”(美國商場圣誕購物季啟動日)的概念引入,帶動了一輪消費熱潮。2016年,康加“黑五”訂單量超過了14萬。數字的背后,體現的正是非洲人日益多元的線上消費需求。

 

從總體上看,在非洲發(fā)展的電商都非常注重提升用戶體驗,但現實中還是有不少掣肘。比如,由于交通運輸、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不到位,貨物難以保證按時交付;許多人習慣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對網上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因為購買力有限,大家似乎更愿意在圣誕節(jié)促銷時進行采購;此外,“趕大集”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地方仍是主流,網購并不吃香。埃及電商網站“呀番茄”統計顯示,目前當地只有8%的民眾經常網購,而現金交易占網上消費的72%之多。讓網購與生活“無縫接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消網絡欺詐顧慮,或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在非洲這片充滿活力的大陸上,從不缺乏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迎難而上的執(zhí)行力。筆者采訪過一位埃及計算機系學生,他正和同學合作,開發(fā)一款匯集所有埃及餐廳,甚至可以聯系某個家庭訂購“私房菜”的手機應用,“希望把這款產品做成埃及的貓途鷹(著名旅行點評社區(qū)),成為市場的領頭羊。”正如埃及諺語所說:“手中的一只麻雀,勝過樹上的十只。”抓住迎面而來的互聯網機遇,古老的非洲,亦能煥發(fā)新的光彩。(韓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