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探秘》第一集太空樓閣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1992年我國確立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一步為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為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為空間站階段。在完成了載人軌道飛行,實現(xiàn)載人航天第一步戰(zhàn)略目標后,我國2004年12月開始啟動載人航天第二步任務,成立空間實驗室系統(tǒng),研制天宮系列航天器。2006年,航天器進入初樣研制階段,并命名為“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故事“大鬧天宮”,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所以用“天宮一號”為飛行器命名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也寄托了華人的無限憧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總長度有10.4米,艙體結構的最大直徑有3.35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一號”技術負責人楊洪介紹說,“它分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是一個密封艙,是航天員駐留、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資源艙是一個非密封艙,安裝有動力裝置、推進系統(tǒng)等相關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交會對接機構、測量設備等。”

 

“天宮一號”就像中國未來空間站的一個先頭部隊,它身上所承載的任務就是,在未來能把宇航員送入太空,開展一系列工作而做出的準備,它是中國太空屋的第一塊基石,也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楊洪介紹說,一是與“神舟”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二是完成飛船與“天宮一號”組合體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姿態(tài)和軌道的控制、艙內的大氣環(huán)境控制等;三是開展相關實驗,包括空間科學實驗、空間醫(yī)學實驗、再生生(命)保(障)實驗等;四是進行空間站的技術驗證,為中國未來建造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天宮一號”在太空書寫了精彩的篇章。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實現(xiàn)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對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飛船完成自動交會對接。“天宮一號”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經(jīng)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也就是短期無人照料空間站的能力。

 

如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經(jīng)終止數(shù)據(jù)服務,將墜入大氣層燒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作為繼任者,“天宮二號”于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奔赴太空,接過了“天宮一號”的接力棒。雖然和天宮一號外貌差不多,但“天宮二號”的裝備更豪華、裝載量提高、內部環(huán)境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二號”的系統(tǒng)設計是模塊化的,也就是說它出現(xiàn)問題時可以快速更換和在軌維修,這在國內空間領域屬于首創(chuàng)。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式主任陳顯峰介紹說,“天宮二號一大突破是實現(xiàn)航天員中期駐留,為此,“天宮二號”對載人宜居做了重大改善,具備兩名航天員在軌工作30天的能力,除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還是中國航天最忙碌的空間實驗室,進行的各類試驗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十四項,而且都是高精尖的實驗任務。”

 

除了內部結構大不相同外,“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的任務也有所不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說,“天宮二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實驗室,它的主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開展較大規(guī)模的空間實驗和空間應用以及航天醫(yī)學的實驗,二是考核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運營的關鍵技術。

 

的確,“天宮二號”在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戰(zhàn)略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18年發(fā)射三艙空間站也就是長期有航天員照料的空間站的首艙,組裝工作將于2020年完成,2022年投入全面運行。外界猜測,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 年完成歷史使命并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可能將成為唯一的在軌運行的太空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