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堡”讓兩岸共同抗戰(zhàn)記憶長存

“復興堡”讓兩岸共同抗戰(zhàn)記憶長存

福建復興堡坐落于永安城郊西南4公里的文龍村,始建于清代初期,占地1979平方米,為平面呈南北長的方形土堡。堡墻為夯土,高8米,厚1.7米。抗戰(zhàn)時期為國民黨中央直屬臺灣黨部駐地。

 

對于臺灣抗戰(zhàn)老兵余璞來說,位于福建永安的“復興堡”,是家,是故土,是鄉(xiāng)愁。

 

對于臺灣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來說,“復興堡”是童年一小段時光,更是父親謝東閔“光復臺灣、振興中華”革命理想之所寄。

 

對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來說,“復興堡”是抗日烽火時期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之舊址,也是國民黨與臺灣本土淵源之力證。

 

“復興堡”,一座位于永安燕西街道文龍村、建于清初的方形土堡。在中國國務院8月24日公布的第二批抗日遺址名錄中,包括“復興堡”在內的永安抗日遺址群赫然在列。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永安,拜謁了這座在兩岸共同抗戰(zhàn)記憶中占據(jù)獨特地位的古堡。

 

“兩岸一度隔絕,‘復興堡’這段歷史當?shù)乜诙鄠?,對外并不為人知?rdquo;永安博物館前館長張承忠對記者說,1995年他第一次到“復興堡”時,它已很破敗,“有兩位老人家守著,他們仍清楚記得哪間房住過誰。”

 

史料記載,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政府遷居永安,先后有福建省中央銀行、福建省郵政管理局在此辦公。1943年11月,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也從漳州遷址于此。主要任務是在東南要港設立交通聯(lián)絡站,為島內外工作樞紐,同時發(fā)行《臺灣研究季刊》。

 

“當時臺灣已淪陷近50年,但《臺灣研究季刊》創(chuàng)刊詞的第一句話就是,‘臺灣自始至終是中國的領土’。”張承忠介紹說,當時,臺灣黨部發(fā)展了689位臺籍黨員,成為日后光復的后備干部。

 

祖籍福建漳浦、生于臺灣彰化的謝東閔就是其一。作為臺灣淪陷后第一位臺籍也是唯一的國民黨代表,他出席了1945年5月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帶去的提案全部是關于光復臺灣的,包括將臺灣列為行政省,很快被采納。

 

1945年9月,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正式更名為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至此,“臺灣省”這個詞在臺灣被迫割讓50年之后即將光復的時候,在“復興堡”門口第一次向公眾發(fā)布。

 

時局造勢,臺灣省黨部不在臺灣而在福建,這段傳奇歷史寫進了謝東閔的回憶錄《歸返》,陳列在“復興堡”內他曾住過的廂房外。

 

因此,吳伯雄在參訪“復興堡”后有感而發(fā),他認為,臺灣黨部在此地的遺存,有力駁斥了民進黨在臺灣所說的“國民黨不是臺灣的本土黨”這樣一種謬論。

 

“我伯伯余璞十來歲,即進入復興堡,為臺灣黨部做勤務,為電臺搖發(fā)電機。”文龍村村民余爾望說,后來去了臺灣的余璞在兩岸對峙解除后年年返鄉(xiāng),直至“走不動”。

 

距“復興堡”不及2公里處,仍埋于屋厝前的未爆炸彈頭,是當年日軍轟炸的見證。

 

“復興堡”城墻用黃泥裹灰所夯筑。“夯達30公分高要休憩3個月,待黃土干透再夯,因此‘復興堡’特別牢固,賴以保存兩百年。”張承忠說,這也存續(xù)了兩岸共同抗戰(zhàn)的記憶。

 

時至今天,在永安留存的標語“抗戰(zhàn)到底”,仍墨跡淋漓;“復興堡”內的匾額“故園南望”,亦仍高高懸掛。

 

據(jù)永安官方透露,當?shù)卣?guī)劃在“復興堡”附近修建“臺胞抗戰(zhàn)紀念館”,全面反映閩臺并肩抗戰(zhàn)事跡。而一個12平方公里的閩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區(qū)已開建,主打臺灣街暨“復興堡”文化旅游街區(qū)及文化創(chuàng)業(yè)與產(chǎn)品制造園區(qū),發(fā)展永安抗戰(zhàn)文化旅游,推動兩岸交流。(完)

 

作者 林春茵 魏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