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在香港交融 演繹獨特“交響樂”

中新社香港10月26日電 (曾平)身穿繡著花朵和樹枝的天藍色戲袍,一手中國折扇,一手“蘭花指”,陳鍵漳雙腳半交叉,身軀微微下沉,唱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唱腔婉轉而悠揚,緩慢而流暢。香港中文大學大三學生陳鍵漳26日“反串”花旦演唱昆曲《牡丹亭·游園》的選段。

 

身穿黑色西裝,面對由鼓手、吉他手、鋼琴手、大中小提琴手等組成的樂團,24日林豐用雙手的劃動和身體的示意控制著音樂會的進程。曲子時而寧靜悠遠,時而激情奔放。香港作曲家林豐和他的合作者們正在演出爵士古典音樂會《禾·水·日·巷》。

 

陳鍵漳、林豐及其演繹的東西方藝術同時在港登場。雖然風格迥異,但都不乏捧場者。

 

“我中學時都唱過男高音,西方音樂和中國戲曲不同之處在于沒有比劃動作,”陳鍵漳對記者說道。“我們唱戲講究手、眼、身、法、步,全部都要很幽美,每一個動作都要很規(guī)范,所以要對著鏡子不斷練習,一點點調整表情、身形、動作弧度。”

 

“我的創(chuàng)作中也曾用到中國文化元素或者概念,其中一首曲子《蘊》,除了“蘊藏”之意,另一層意思是佛學中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個有潛力和生命力的創(chuàng)作概念,代表所有有情的眾生。”林豐對記者表示。

 

林豐最近的一次演出期間,舞臺的大屏幕播放的是經(jīng)過現(xiàn)代藝術處理后的香港城市風貌。林豐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委約最年輕華人作曲家,有17年的英國學習生活經(jīng)歷。林豐說,香港是他待過最具東西方特色的城市。在這里,圣誕節(jié)和春節(jié)都是節(jié)日,有西式建筑,也有中式建筑,有西餐廳,也有傳統(tǒng)中餐廳,有西醫(yī)也有中醫(yī)。

 

根據(jù)香港醫(yī)務委員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4年底,香港有注冊西醫(yī)13417名,注冊中醫(yī)6898名。在飲食軟件OpenRice搜索,結果顯示,全港有5158間供應“中西合璧”菜式的茶餐廳,西餐廳和中餐廳的數(shù)量分別為4330間和3472間。

 

“最能體現(xiàn)東西融合概念的食物是我們的鐵板炒面,鐵板的做法借鑒西方,炒面卻是地道的香港吃法。”翠華餐廳將軍澳分店經(jīng)理馮先生對記者說道。

 

在與英國等西方世界聯(lián)系密切的香港,從藝術、建筑風格、節(jié)日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到餐飲,東西方文化交融于一體,匯制而成獨特的“交響樂”篇章,港人自得其樂,“東方之珠”因之更加璀璨奪目。誠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倫敦所表示的,希望中英堅持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加強人文交流,共促東西方文明對話,共同促進世界文明多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