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廳冠名4天爭議不斷 被批“出賣祖姓”

原標題:上海音樂廳冠名是出賣祖姓?

 

延安東路523號,曾經(jīng)的上海音樂廳所在地。之所以說“曾經(jīng)”,是因為它在本周一正式獲得冠名,成為“森海塞爾上海音樂廳”(本版曾在11日刊文報道)。冠名不到一周,這新增加的4個字已經(jīng)在音樂界引起爭議。作曲家陳鋼通過微博表示不滿,認為一方音樂圣土被金錢污染;但也有專家認為,藝術(shù)機構(gòu)不能永遠依靠政府撥款而生存,多方引入社會資金助其長久發(fā)展有何不可?

 

海外品牌可否給滬上音樂圣地冠名

 

有人認為,此次冠名是音樂廳為了錢把自己出賣了,而森海塞爾的德國血統(tǒng),更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陳鋼在實名微博中寫道:“這個有著80多年歷史的唯一以‘上海’命名的音樂廳,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出賣祖姓,歸順德國商家了!”這一觀點得到不少人的響應。之后,陳鋼還轉(zhuǎn)發(fā)了一位音樂人略帶調(diào)侃的評論:“什么時候來個什么光明維也納金色大廳,蒙牛柏林愛樂大廳,娃哈哈卡耐基音樂廳……”

 

昨天,陳鋼就此事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曾經(jīng)多次在上海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對音樂廳有很深的感情,不能接受它被如此冠名。記者注意到,不少音樂人反對此次冠名,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是中國第一家專業(yè)音樂廳,是幾代人音樂夢想起步的地方,也是上海的文化地標之一,樂迷心中的圣地。一位愛樂者在微博上這樣回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經(jīng)常比開演早到一會兒,坐在二樓的廊柱旁矮圍邊上,讓自己沉浸在這種建筑與氛圍中。”

 

讓陳鋼等人感到擔憂的不僅如此,他說:“這是一個信號,我們正在一點點失去那些文化老字號?,F(xiàn)在以‘上海’命名的藝術(shù)機構(gòu)還剩下幾家?如果有困難,政府應該資助。我希望大家都來討論如何保護文化地標、傳承海派文化。”

 

普及高雅藝術(shù)就該由政府買單?

 

“如果不是看到這些年上海音樂廳在普及高雅藝術(shù)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為此承受的經(jīng)濟壓力,我大概也會對冠名感到不舒服。”昨天,滬上知名樂評人李嚴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在李嚴歡看來,無論是提供高質(zhì)量多元化的演出,還是開展普及高雅藝術(shù)的公益活動,上海音樂廳作為自收自支的事業(yè)單位,都需要來自外界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就是資金——特別是當下高雅藝術(shù)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并不樂觀。就拿邀請世界一流音樂家來說,李嚴歡以將于16日在上海音樂廳完成中國首秀的小提琴演奏家萊昂尼達斯·卡瓦科斯為例,這樣頂級的音樂人出場費肯定不便宜,但因為在國內(nèi)知名度有限,大眾未必肯埋單,“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單單從市場回報出發(fā),音樂廳做這樣的事肯定是虧本的。但如果不做,我們永遠欣賞不到一流的演出”。

 

“為什么金色大廳之類的海外頂級音樂廳沒有冠名?你知道它們獲得的政府資助有多少嗎?”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音樂人這樣反問記者。然而,這位音樂人也并不認同“有困難應該找政府”的觀點。在他看來,靠政府并非長久之計:一方面,上海市政府對于文化的支持力度已經(jīng)很大,但也不可能事事包辦;另一方面,由德國現(xiàn)代舞蹈家薩莎·沃爾茲一手創(chuàng)建的頂尖舞團在去年底宣布解散,讓人看到藝術(shù)機構(gòu)完全靠政府掏錢,并不是一條可持續(xù)的道路。首席記者 邵嶺